张启先,空间机构学及机器人技术专家,航空教育家,中国空间机构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空间机构学和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开创性与突破性成果。
人物简介
张启先,机械学家。江苏靖江人。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1958年留学苏联,1962年获列宁格勒工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著有《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
他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任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助教、清华大学航空学院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机械原理教研室主任、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他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张启先院士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启先院士对我国机械科学和教育事业贡献卓著,他曾先后担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机械原理教材编审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评审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启先院士的专著《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是我国空间机构的奠基性研究成果,被同行引为机构学经典。张启先院士负责主持了多项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项目,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其中七自由度机器人、三指灵巧手、机器人臂手集成系统、医疗外科机器人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个人成就
社会评价:张启先以科学工作者的敏锐目光,突破传统机械学的范畴,开始捕捉并寻找学科发展的新的突破口。他根据自己多年研究国际机构学发展的信息,预见到一个机器人学的研究高潮将在我国兴起,跟踪这一项西方发达国家领先的高新技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将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高级技术人才。但是,以当时一个基础课教研室有限的财力,很难支撑张启先的雄心大志。“得想想办法!”他夜不成寐,想出了一个“滚雪球”的计划。他利用自己在空间机构学方面的优势,走出校门,举办了全国性的讲习班,又及时发表了有关专著,在全国最早掀起了一个空间机构研究热潮,为教研室争得了科研课题与科研经费。
个人生涯:1978年,张启先成为北航首批博士生导师,也是当时全国机械学学科仅有的数名博士生导师之一。
1980年,张启先在华南工学院举办了全国性的“空间机构”系统讲习会,在国内再一次掀起了研究空间机构的学术热潮。
1982年,张启先被全国科协选派执行“中美高级学者交流项目”,赴美国进行短期讲学和学术交流。访美期间,他参与了美方学校的部分学术研究,还作了三次学术报告,报告中既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也谈自己研究空间机构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欢迎和重视,被所在学校的机械系系主任称为“像他这样值得称赞的人确实不多”。
1983年和1984年,张启先先后出席第六届国际机器理论及机构学大会和第十四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年会,宣读了三篇论文。在此两年间,他本人撰写并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84年,张启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空间机构的分析与综合》(上册),对在我国兴起的空间机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改变了国际间认为我国在机构理论和空间机构研究领域里长期落后的观念。
1985年,北航为了加强学科的发展,将分散在全校有关机器人学研究的科研力量进行联合,成立了北航机器人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机器人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张启先先后任中心主任和研究所所长。
有关评价
张启先院士辞世已有三年之久,但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张院士自幼丧父,没有上过小学,其母亲给他补习了小学文化,他自读初中直至大学毕业一直是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前苏联留学期间以一篇优异的论文通过副博士和博士论文两次答辩,是当时在苏联留学生中获得博士学位的几位佼佼者之一。他那超人的聪明才智令人敬佩,他与苏联导师一起开创的用矩阵向量解决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学派,为机构学的发展和现代机器人学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回忆起与张先生一起工作的日子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他的敬佩,更重要的是他那优秀的品质。他那立党为公、淡泊名利的做人原则,他那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共产党员精神,忘我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学风,勇于开拓创新的胆识,将永远成为我们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许多往事回忆起来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令我感动,令我敬仰,久久难以忘怀。
张先生是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又是北航学报的编委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论文要他批改和审阅。他当时年岁已高,但仍是认真仔细地审阅、指点、批改,从不马马虎虎,每天工作到深夜。而当有人劝他,像他这样一个有声望的院士,何必不受聘于其他院校当兼职院士和校长,好处会很多的,他却给以淡淡的一笑。曾记得我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第一次中层干部会上,他首先提出解决学术腐败,特别是解决个别领导干部的学术腐败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的首要任务,在此会议之前,我劝他不要带头发这个言,免得得罪人,他对我说,我发此言是为了党的利益、学校的利益,不是为了我个人,是坚持真理,治病救人,他的行动为我校树立严谨的学风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张先生从来是事事先替别人着想,从不麻烦他人,他繁忙的多次出差,都是自己亲自去买车票和机票。曾记得我在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我、安慰我。在我生病期间,本来应由我完成的任务,他都替我完成。作为一个院士,这是一种极高可贵的品质。
又曾记得张先生在住院临危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了机器人所派去的轮流值班人员。他谢绝了医院护士的特别护理,又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这种精神感动了所有医务人员!
忆往事,此起彼伏,感动万分,愿张先生留给后人的知识、做人的品质、立党为公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dsluhj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uhj120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hj12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