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希望小学: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滨海港镇。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早期革命期间,曾在此艰苦奋战,后在著名开明绅士杨芷江的掩护下安全离开。1996年底,原临淮中心小学在上海大众的帮助下,新建教育楼一座,邹韬奋长子邹家华亲笔题词"韬奋希望小学";几年来,该校师生勤勉耕耘,好学上进,多次被主管部门评为"优秀希望小学"。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
江西省余江县人,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上海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反内战和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1932年7月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成立后,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作者,短短几年,使其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
韬奋是他后来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
与家人在一起
与家人在一起
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这就是他改名的意义。”①1895年11月5日(清光绪二十年的官僚地主家庭。祖父邹舒予),号晓村,曾考中前清拔贡,先后做过福建永安、长乐知县,官至延平知府。父亲邹国珍,号庸倩。母亲浙江海宁查氏,系当地一大家族之后,15岁出嫁至邹家。生育三男三女,邹韬奋居长。
1900年,邹韬奋的祖父年老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补官。此时邹家家道已趋没落,生活拮据。作为长子,邹韬奋从小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重要文选
编辑
①毕云程:《邹韬奋先生五周年祭》,原载1949年《世界知识》第20卷第6期,见《韬奋的道路》,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83页。
①邹韬奋:《工程师的梦想》(1936年11月1日),见《韬奋全集》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①《我们的立场》(1930年12月13日),《韬奋全集》第3卷,第256页。①《〈不爱江山爱美人〉编者按》(1931年11月14日),《韬奋全集》第3卷,第648页。
②邹嘉骊:《韬奋的新闻道路》,见《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页。
③《〈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1928年11月18日),《韬奋全集》第5卷,第446页
①邹韬奋:《萍踪寄语》弁言,生活书店1936年6月版。见《韬奋全集》第6卷,第8—11页。①《我们的灯塔》(《〈大众生活〉创刊词》)(1935年11月16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495页。②《学生救亡运动》(1935年12月21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510—511页。①邹韬奋遗著:《患难余生记》第一章《流亡》,韬奋出版社1946年5月版,见《韬奋全集》第10卷,第837页。
②《〈生活日报〉创刊词》(1936年6月7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672页。①《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31日),《韬奋全集》第6卷,第708、713页。
①邹韬奋著:《经历》五一《前途》,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年版,见《韬奋全集》第7卷,第259页。①《抗战以来》七五《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的前夜》,《韬奋全集》第10卷,第372页。②《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1941年5月31日),《韬奋全集》第10卷,第385页。③《〈大众生活〉复刊词》(1941年5月17日),《韬奋全集》第10卷,第47、48页。④《抗战以来》序,《韬奋全集》第10卷,第171页。
①范长江:《韬奋的思想的发展》(1955年8月1日),《韬奋全集》第14卷,第663—664页。②胡耐秋:《韬奋的流亡生活》,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71页。
③《对国事的呼吁》(1944年10月8日),《韬奋全集》第10卷,第816—817页。①《邹韬奋遗嘱》(1944年9月2日),见《邹韬奋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②《中共中央电唁邹韬奋先生家属》,1944年9月28日,见《韬奋全集》第1卷卷首。
①毛泽东、朱德题词:见《邹韬奋年谱》,第3页。
②宋庆龄题词,见《邹韬奋年谱》,第3页。
散文作品
《韬奋漫笔》、《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坦白集》、《漫笔》、《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办私室》、《丢脸》、《干》、《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集中的精力》、《坚毅之酬报》、《久仰得很》、《敏捷准确》、《肉麻的模仿》、《什么是真平等》、《随遇而安》、《痛念亡友雨轩》、《外国人的办事精神》、《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我的母亲》。
其中《我的母亲》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了,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一九三六,一,十日深夜
时代背景
周恩来曾说:“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生长于中国近代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的邹韬奋,其动荡的人生正是近代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在社会风浪中思想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由爱国主义逐步走向追求共产主义的典范。与中国革命早期的前驱者不同,五四运动的风潮中邹韬奋并没有激进的表现,按他后来所说的,当时政治上“还很混沌”,“无所谓思想”,这与所处的贵族化大学环境以及江浙地区西式影响浓重的工商氛围有关。邹韬奋大学毕业后主张“振兴实业”,虽对南京政府的腐败不满却仍寄希望于当局“觉醒”。1931年“九 一八”的炮声改变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和政治态度,包括江浙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民众都纷纷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站到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邹韬奋又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不仅改变了主办《生活》周刊的宗旨,还进行环球旅行,对西方和苏联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实现了思想转变,认识到共产党人代表着光明的前途,并在近十年间一再提出入党申请。邹韬奋虽然没有能看到革命胜利便抱憾离开人间,但是他留下的书店却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奠基石。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三联书店的指示时,便高度评价了邹韬奋的工作,并肯定说:“三联书店与新华书店一样是党领导之下的书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