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北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60平方公里。灵山被道家书列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因山脉连绵起伏犹如一位侧躺着入睡的江南美女而被世人赞誉为“睡美人”。据清同治十一年的《上饶县志》所记,灵山共有72座山峰,主峰海拔1496米。山中还有山鸡、鲽鱼、石耳等名贵动植物及钽、铌、重晶石、锌、铁等地下资源。历代名人王安石、辛弃疾、韩元吉等对灵山多有赞美,现代文学家冯雪峰1941年曾作《灵山歌》抒发胸志。
景区规划总面积101.5平方公里。2009年12月,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功,灵山位于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是道、佛二教圣地,道教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是一个集度假休闲、观光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地理环境
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横亘于上饶县北部,跨越茗洋、湖村、清水、汪村、石人、望仙、郑坊、华坛山等乡镇,西界横峰县葛源镇,北与德兴市饶二镇接壤,高南峰村在灵山最核心区,[2] 距上饶县城和上饶市25公里,坐落在上饶市中心旅游区域,距离三清山85公里,圭峰90公里,龙虎山155公里,武夷山121公里,[3] 地处三清山、圭峰、龙虎山和武夷山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间,是四山辐射的交织点,浙赣电气化铁路、沪昆高速公路、320国道可达。
地形气候
整座灵山属侵蚀构造的中低山地貌区,主脉海拔1000米~1400米,地形陡峻。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温和,年积温在3600℃~4800℃之间,平均气温15℃左右。雨量充沛,年降雨超过200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形成了槠溪、茗洋河、石人溪、望仙河等8条溪涧和龙泉、珍珠泉、天泉等上百处名泉,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939.5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0647.6卡/平方厘米。
人文历史
灵山是道、佛二教圣地,道家书列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信州府志》称之为“信之镇山”。是江南颇具影响的民间宗教名山。胡昭、葛洪、张道陵、张继元、刘太真、李德胜、松月禅师等人均在灵山结庐修真、收徒传道,灵山石人殿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饶籍的达官显宦和客(隐)居上饶的历史名人,如王贞白、韩元吉、辛弃疾、徐元杰、夏言、郑以伟、高明、王庚言、蒋士铨、徐谦等人,为灵山留下了300多首名篇佳作。其中南宋辛弃疾赞美灵山“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明朝宰相夏言盛赞灵山“九华五老虚揽结,不及灵山秀色多”。当代诗人冯雪峰赞美灵山是“神奇的山,不屈的山,诱人的山”。
古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期,灵山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从望仙桥头、茗洋庙背山、郑坊平伏脑等古村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镞、石锛、网坠及数以百计的陶罐陶片证明,早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灵山人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进行农牧生产活动。从灵山东南麓的煌固乡马鞍山无塘穴形墓出土的青铜器、青釉瓷证明,这一地区在西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吴越文化达到一定的水平。
文化记录
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石人殿,刻有明代宰相夏言所提的“秀水奇山信郡无双福地,佑民护国江南第一名神”和大学士郑以伟 “背面而朝万古石人心不朽,鞠躬而立千秋鹰武气如生”等对联,殿内香火鼎盛,自唐迄今,历经千余年,久盛不衰,每年阴历九月初一到初十,闽、浙、皖、赣4省乡民云集于此,每天人次高达数万人。除石人殿外,灵山古建筑、古遗址及石刻、匾额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人古街、石人庙会,望仙桥头古村遗址,黄巢起义军古战场遗址,红军老鸦尖战场遗址,东山岩画、朱熹手书“忠孝持家”等景点。
相关著作有唐王贞白《灵溪集》,宋韩虎《洞泉日记》,徐元杰《梅野集》均收入《四库全书》。明郑以伟《灵山藏》,郑日奎《望灵山》及县人编纂的《灵山遗爱录》,清翠屏散人等创作的大量诗文,展现了灵山的风光。新中国成立后,展示灵山风光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剪纸等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余剑波的《灵山梯田》,李土根的《灵山风光》,谢名荣的《茗湖晨曲》,杨学贵的《灵山睡美人》,邱敬登、郭佐民的《灵山雪松》等。灵山吸引了自汉唐以来的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并有文学著作传世。唐危仔昌,宋王安石、辛弃疾、陆游、韩元吉、姜夔,明夏言,夏尚朴,清王赓言等创作的佳作数以百计。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在“上饶集中营”的囚室里创作的《灵山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