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一时间成为巴蜀地区家喻户晓的名言。
啥子叫袍哥文化?重庆和四川地区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诞生了一种亦官亦民的文化.即人人皆称兄道弟,不讲级别上下、不讲地位高低,只讲义气二字的袍哥文化。长期以来,在“袍哥文化”的熏陶下,讲义气似乎成了重庆人骨子里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当地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曾经"海"袍哥的地方,至今依旧对于讲义气的人,人们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礼遇,对那些不讲义气的人则横眉冷对,万人不齿。
都说重庆人耿直,表现为诚实守信、言出必行。重庆人说一不二,一言九鼎;不说则已,说道必然作到。外地人到重庆,直观感觉就是重庆人好打交道,容易合作。实际上,这就是重庆人袍哥文化的真实表现。袍哥是典型的码头文化的产物。就一般人理解的“码头”而言,多为帮会、行帮的代称。旧时袍哥讲 “操码头”或 “跑码头”,那当儿,无论地痞流氓,三教九流,一声“拜码头”就可以通行无阻,吃遍天下,讲的是“为兄弟两肋插刀”、“袍哥人家不拉稀摆带”的“耿直”和“义气”。既然是码头,自然又有船夫脚力,于是“拉滩帮”、“梢船帮”、“转江帮”、“搬运帮”纷纷出现,各帮又有“帮头”,垄断码头,盘剥工人,无所不用其极,成为霸据一“帮”的封建把头。朝天门“十二楼”(烂棚户)中呻吟的病残码头工人,寸滩“黑石子”无数工人的浮尸,都是封建把头的罪证。还有妓女暗娼、赌徒混混、唆唆客、跑滩匠混迹码头,是谓“跑江湖”,至今尚有 “人在江湖”的说法。不知所谓“码头文化”者,是指的“帮会”文化?“把头”文化?还是“江湖”文化?至于说“码头文化”是重庆文化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火锅”、“吊脚楼”等等什么的,更让人有一种“一把粉抹在鼻梁上”的感觉。其实,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重庆文化就是 “码头文化”也未必不可,如果没有码头文化哪里会有今天重庆的特色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