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稀有种。秃杉是珍稀的孑遗植物,冰期以后仅存于我国,至今仍保存着其天然林分和 树龄达500年以上的大树。由于树干通直,材质优良,而遭受大量砍伐,分布显著减少。又 因天然更新不良,处于濒危状态。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达75米,胸径3.65米;树皮淡褐灰色,呈不规则的长条片开裂。 大树之叶四棱状钻形,排列较密,相互重叠,长3-5毫米,两侧宽1-1.5毫米,下部紧覆枝条 ,先端尖头向内弯曲,四面有气孔线,横切面方菱形,高度大于宽度;幼树及徒长枝的叶长 6-15毫米,钻形,两侧扁,直伸或内弯,先端锐尖。雌雄同株;雄球花2-7簇生小枝顶端; 雌球花单生枝顶,直立,每球鳞具2枚胚珠,苞鳞退化或无。球果长椭圆形或短圆柱形,直 立,长1.5-2.2厘米,熟时褐色;种鳞21-29枚,宽倒三角形,革质,扁平,长6-7毫米,上 部宽约8毫米,先端宽圆具短尖,通常背部具明显的腺点。种子长圆状卵形,扁平,长5-7毫 米,两侧具膜质翅。
地理分布 间断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上游的贡山、福贡、碧江、腾冲、龙陵及澜沧江以西的 云龙、兰坪及湖北西部利川,四川东南部西阳,贵州东南部雷山、剑河、榕江、丹寨等县。 生于海拔500-2 300(-2 600)米的山地沟谷林中。缅甸北部也有少量分布。
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秃杉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所在地年平均温11.2-15.4℃,年降水 量1 050-1 500毫米,在云南高海拔地区冬季可需-10℃的低温。土壤为酸性红壤或黄壤。秃 杉为浅根性、中性偏阳树种,侧根发达,又是幼时可耐中等荫蔽。生长快,寿命长,干形端 直。10年前的幼树生长缓慢,10年后高生长显著增加,最大的年生长量树高可达2米,胸径 达2.4厘米,花期4-5月,球果10-11月成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