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美青海
从远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从江汉间流徒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在夏代(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商代到周、秦时,青海称为"西戎氐羌地"。商代牲畜异常繁盛,当时戎羌游牧部族,放养牲畜也很发达。西周时代(约公元前11—前8世纪),当时的居民已能制造戈、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匈奴、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公元589—618年。6世纪末,隋朝建立,统一了中国。并接受了吐谷浑"奉表称蕃"。但吐谷浑贵族们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炀帝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征服战争。公元608年,进攻吐谷浑,进兵西平(西宁),吐谷浑部落降者十余万。同时设西海郡及河湟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隋末,吐谷浑人伏允率众回到青海湖周围。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3年),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萨克和果洛、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蒙、藏人民的统治,设蒙古29旗,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咸丰末年,太平天国派人到陕甘联络回民,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爆发,撒拉族首领马尕三率众起义,乐都、西宁、大通、贵德、湟源等地纷纷响应,清廷派左宗棠率军镇压了起义。光绪初年,循化撒拉族中伊斯兰教发生新老教派之争,后发展成为撒拉族、回民的反清斗争。1911年,丹噶尔厅组成"黄表会"。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这时清廷已气息奄奄了。由于清朝时期征收课税相当严重,青海农牧业生产无大建树,反而明显衰落。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2014年11月,青海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9]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国函[2015]38号)批复同意撤销平安县,设立海东市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
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西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