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花灯

家乡区县: 遵义市遵义县

花灯音乐在全县普遍流传,历史悠久,分布面广,影响极大,在黔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各乡村城镇流传的花灯曲调大同小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演唱的曲调同出一辙。

花灯音乐属于民歌体结构,呈典型的地域性曲调特征。在发展中受到川剧等地方大剧等地方大剧种音乐的影响,少数曲调呈川腔韵味。在长期习俗性活动中,花灯不断与山歌、号子、哭嫁、善书吟唱等腔调结合,自成一体,形成吟、诵、数、唱兼有的音乐风格,并有少量的板式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花灯音乐包括神腔、高腔、灯腔(含新灯腔)等几种腔调。

神腔:源于巫教音乐,属吟诵体结构。神腔经历了巫师腔、愿仪腔、灯戏腔等几个发展阶段,最后归流自成一格。其声腔抒情、流畅,吟唱结合,有节奏鲜明、乐句简短、音域跨度小的特点。在演出中凡愿仪、愿戏与神相关的音乐,艺人俗称神腔。

遵义县花灯是在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花灯戏起初是作为一方习俗在本地普遍流传,它是以祭祀酬愿、驱灾逐疫、祈求丰收、纳吉求福和求子表爱等活动目的,常以古人故事、忠孝节义、礼仪廉耻、惩恶扬善、恋爱婚姻等为内容,逐家表演。民间花灯艺人在各个时期自编自娱,多以说、唱、舞等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全县乡村角落皆有分布,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遵义县花灯的基本特征是“灯夹戏”.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由于花灯载歌载舞,通俗易懂,覆盖面广。因此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花灯戏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地方的人文风采。

遵义县花灯分愿灯、灯戏和歌舞三种不同类形,沿演至今,三者并存。愿灯包括玉皇灯、梓童灯、寿灯、孝灯以及主家择吉酬愿所举行的愿事花灯戏,又叫愿戏。其活动宗旨主要是驱邪、纳吉和求福。凡演出愿灯,按各家经济情况,或简或繁,须请圣送神。酬大愿有开坛、造灯、赦罪、财神登殿、花戏、勾愿、打唐二、川灯下河、盖魁等九个程序,各表现不同的演唱内容。以此布局,构成愿事场中演出整体,需一天一夜完成。场地设酬愿之家堂屋。酬愿花灯隆重讲究。

灯戏一部分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艺人将演唱内容不断加以改造、完善而形成,如《干妈问病》、《小妹卖面》、《劝夫参军》等。另一部分则直接由愿灯中派生出来,如《财神登殿》、《仙姬送子》、《天官赐福》、《八仙送桃》等。这些剧目脱离法事科仪,不受愿事制约,在各种场合均能表演。其次为大量来自民间传说、善书唱本以及移植外来剧目,如《柳荫记》、《范叔赠银》、《芦花装衣》、《八郎看母》等剧目。这些灯戏一般不需搭台,每至正月,凡主家与灯班有关系者或乐意供夜餐(又叫打坐台)之家,灯班可在堂屋就地演出其中任何一出戏,时间可达通宵。除此之外,不分季节,在酬愿之家,根据主人家境情况和爱好,亦可向灯班点唱合适剧目,但演出这种灯戏须由主家另行赞助报酬,叫做利实。

花灯歌舞总体叫耍灯,旦角叫幺妹或文角,又叫“帕子匠”;丑角为唐二,又称武角。花灯歌舞容量大,广为流传,具有黔北典型风格特点。活动时间主要在正月农闲,其次是常年性的婚、寿喜期中。主要程序有:起灯、说吉利、盘灯、折古董、开财门、砍五方、扫土地、说春、报子、搬幺妹、参神、玩灯、辞神、盖魁、罢灯。

遵义县花灯具有饱满的激情、激昂的音乐又有曼妙的舞蹈,剧中花灯音乐、花灯歌舞的恰当运用,使观众通过大开大合的气势和气韵流畅的节奏,在几近完美的艺术享受中体会到花灯剧的魅力。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近年来,各地的花灯戏都面临着与其他传统戏曲艺术同样的困境,剧场演出日益减少,新剧目编排上演困难,年轻一代的编创演出人员后继乏人,采取措施对花灯戏这一地方特色剧种进行抢救、保护已是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