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木兰祠 婆媳两代守祠人

家乡区县: 虞城县

      虞城县,是花木兰的故乡。今天,在当地有一对守护木兰祠的婆媳为人称道。62岁的陈时云,是省级木兰文化传承人,她不拿国家一分钱,从36岁开始至今整整守祠26年。这片神秘、厚重的土地,早已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表示会守祠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陈时云32岁的儿媳妇程凤华2004年11月份也来木兰祠工作,现在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
     “木兰祠就在我娘家这个村:虞城县营廓镇大周庄村。我是听着木兰故事长大的。记事儿起就爱往木兰祠里跑,经常碰到我现在的婆婆陈时云给游人讲花木兰从军的故事。祠堂院里的木兰石塑像,木兰一身戎装,在战马上扬起头颅,昂首向前,眉锋凌厉,非常吸引我。因为敬重婆婆对木兰祠的执著守护,我后来成了她的儿媳妇,再后来又辞掉了幼教工作和婆婆一起守祠。婆家在位距木兰祠7公里之外的沙集乡李楼村。”程凤华说。
      程凤华高中毕业后做了当地幼儿园里的幼师。她天性温和、聪慧,她说自己非常适合这个职业。11年前秋天的一个晚上,婆婆郑重地对凤华说:“你别去幼儿园上班了,跟我去木兰祠帮忙吧。”当时凤华一愣,如果去木兰祠上班,仅靠丈夫和公公在家务农,生活咋办?凤华并没有立即答应。过了一个月,婆婆再次找到媳妇谈话:“凤华,钱挣多少没关系,地里的粮食够咱吃就行,可我年纪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不灵活,总得有人把木兰祠看好吧。”程凤华深深理解婆婆。26年的风雨能作证,婆婆对木兰祠感情有多深!此时的婆婆让她理解了那份执著坚守的含义,她含泪答应了,从此辞职跟随婆婆共同保护木兰祠,传承木兰精神。这一干,就是11年。
      2004年年初,程凤华正式到木兰祠担任讲解员工作。她通过各种方式在当地收集木兰故事,还参加过多次培训学习,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解说词,把木兰精神诠释得更生动、更完美。婆媳俩每年接待游客万余人。
      守祠不易。陈凤华讲了一个事情,2013年夏季,天下大雨,因为从她的村子到木兰祠至今没有柏油路,全是土泥路,一到大雨天没办法骑车走。那天,婆婆推着电瓶车,一路上摔倒了三次,浑身上下全是泥,到了祠里,才发现腿被电瓶车刮破了一个大口子,雨水血水混在一起,到医院缝了五针。“婆婆从起初守祠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今天骑电瓶车,克服的困难无数,受的委屈、生的气、落的埋怨也无数。不过她从不会丢下木兰祠。”凤华很敬佩婆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幅一千多年前极美的生活图景,在凤华的操持下今天又展现在游人面前。老式织布机上,凤华82岁的奶奶在木兰祠内手把手传授游客古老的织布技艺,游人能亲手体验“当户织”的乐趣。
       在虞城当地流传着太多木兰的传说。聪慧的程凤华是个有心人,她收集了“木兰剪纸”、“木兰刻瓷”、“木兰画书”、“木兰脸谱”、“木兰邮票”、“木兰扑克”、“木兰泥人”等几十种。凤华说:“我还有一个理想,办一个木兰展览馆。其实早在两年前我已收集了许多古老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具,比如土犁、木篓、小车、拱车、吊顶床等,为办木兰展览馆做足准备。”
      程凤华说,她和婆婆一样最崇敬的是木兰的忠孝,她也会好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公婆。她会把木兰的孝文化传承下去。“今天的木兰祠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会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婆婆一起把木兰祠守好护好。”程凤华说。

坠弦(2015-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