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

家乡区县: 开封市金明区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1] ,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

大相国寺,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
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创“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长安元年(701年)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4] ,并赐“大相国寺”匾,习称相国寺。昭宗大顺年间(890-891年)被火焚毁,后重修。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1001年)完工。,北宋时期作为皇家寺院,达到了辉煌的顶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结识鲁智深,曾发生在这座寺院的菜园。[5]
在北宋,大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历经多次扩建,地位也日益提升,并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开封最大的皇家寺院。源树法师介绍说,那时的大相国寺管辖着六十四禅、律院,占地540亩,“面积是目前大相国寺的20~30倍”,有千余名僧人,是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寺内高僧讲经,名僧云游,更是中外佛法的交流中心。“所以古人称赞‘大相国寺天下雄’绝对是名副其实。”
明洪武二年(1396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两次进行修缮,并被赐“崇法寺”金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资圣资圣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建筑全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并复名相国寺。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藏经楼。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现存殿宇均为那时所建造。嘉庆二十四年重修“智海禅院”,道光、光绪年间也作过一些零星修整。
民国初年(1912-1919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刘峙将省立民众教育馆迁人相国寺。
1949年后,相国寺又得以重修、恢复。[6]

大相国寺地处中原腹地,豫东大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3]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大相国寺为中国传统的轴称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门、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藏经阁和大雄宝殿均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层层斗拱相迭,覆盖着黄绿琉璃瓦。殿与月台周围有白石栏杆相围。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耸起,四周游廊附围,顶盖琉璃瓦件,翼角皆悬持铃铎。殿内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干眼观世音巨像,高约七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异常精美。钟楼内存清朝高约四米的巨钟一口,重万余斤,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6]

爱弹吉他的dancer(2015-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