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分为六期遗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二三期遗存年代为距今5700—5000年。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北郊107和310国道交汇处的东南隅,发现
大河村遗址
大河村遗址(3张)
于1964年,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距今 6800--3500年,面积40万平方米。
大河村遗址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密集:两处仰韶文化晚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分别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和西部。龙山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的四周边沿地带,夏商时期的遗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西南部。其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文化层最厚处达成12.5米。
遗址一、二期遗存近于庙地沟类型或与之相当。三、四期遗存为秦王寨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类型。这种遗存有四组连间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遗物、墓葬,其中尊、背壶和锅显示了与大汶口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关系。五期遗存是早期龙山文化,六期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1]
1972年--1987年先后发掘21次,出土房基47座、窖穴 297座、墓葬354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多件。遗址中出土的"木骨整塑陶房"F1-4,是目前我国出土同时期房屋中保存最好的一处。发掘时,1号房基北墙残高近1米。据碳14测定距今5040±100年。它是一组两面坡式的排房建筑,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居民建筑的基本形制。
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彩陶双连壶造型独特,被誉为中国史前最美丽的彩陶。彩陶中的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的遗物。
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发掘表明,先民们曾经在此延续居住长达3300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直到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大河村遗址是郑州地区远古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2]
大河村遗址面积之大、遗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包含文化内容之广泛,是中原地区其它古代遗址中很少见的。大河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原始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确凿的地层证据,也同时为探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和分期划段及类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尺度,为研究中原地区和黄河下游、江汉流域同期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1986年,大河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2张)
单位。2001年,大河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大河村遗址保护管理所成立,编制6人。1986年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初具规模,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全民事业单位,编制人数增至13人。[3] 该馆占地16亩,展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多件。
为保护祖国优秀历史遗产、弘扬民族文化,1985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市大河村遗址保护管理所,负责对遗址的保护与管理。1986年初,模拟村、文物陈列室相继落成,并布置了"大河村遗址文物陈列",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大河村遗址保管所正式更名为"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
1986年,大河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2张)
单位。2001年,大河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大河村遗址保护管理所成立,编制6人。1986年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初具规模,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全民事业单位,编制人数增至13人。[3] 该馆占地16亩,展室面积1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多件。
为保护祖国优秀历史遗产、弘扬民族文化,1985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市大河村遗址保护管理所,负责对遗址的保护与管理。1986年初,模拟村、文物陈列室相继落成,并布置了"大河村遗址文物陈列",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1989年大河村遗址保管所正式更名为"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隶属于郑州市文化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