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中国冶铁文化之都

家乡区县: 平顶山舞钢市

    舞钢市依铁而建,因钢而兴。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冶铁铸剑基地,冶炼工业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农业文明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冶铁文明史上占据重要一席之地。如今这里是国家重要的特厚特宽钢板科研生产基地、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以钢铁企业命名的现代工业城市。
    舞钢的冶铁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众多的典籍记载和历史遗存,还有人民群众对冶铁文化经久不衰的缅怀与歌颂,更有现代冶金企业持续发展的巨大支撑。冶铁文化是舞钢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铸就了舞钢2000多年的灿烂工业文明,使舞钢成为我国历史上名符其实的冶铁文化之都。
    舞钢境域原为柏国,系上古时期柏皇氏后裔封地。《左传·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这是至今发现的柏国历史最早记载。约在鲁僖公十八年至鲁文公元年间(公元前642年——前626年)时,柏国为楚成王所灭。战国末年属韩国,称合膊,也作合伯。《辞海》1989年版载:“合伯,古地名,一作合膊。战国属韩,在今河南舞阳南。产利剑,相传韩卒所用剑戟,都出于此地。”合伯系柏国古地。柏国古城遗址,在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
    秦统一后,在这里设柏亭。《汉书》应邵注:“故柏子国也,今柏亭是。”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西平,县治在原柏国故城。东汉时,今舞钢市境内分属西平县、舞阳县。《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此时,西平县治和铁官府仍在柏国故城。直到北魏时因洪水泛滥(或说是因战争所致),柏国故城被洪水冲毁,县治东迁至今西平县师灵。《元和郡县志》载:“(西平)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后魏置,即春秋时柏国也。今此县西有棠溪村是也。县又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自汉至后魏皆为西平县地。”西平县治东迁后,境域始属舞阳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舞钢境域归属沿袭未变。
    汉代境内置有铁官,主管炼铁事务。《汉书·地理志》记载:“西平,有铁官。”《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晋·太康地记》载:西平“县有龙泉水,可以砥砺刀剑,特坚利……是以龙泉之剑为楚宝也。县出名金,古有铁官。”所载“西平”,均为柏国古地,今舞钢市以尹集镇谢古洞村为中心的方圆数百里地区。
    西晋结束了三国争雄的局面后,这里的冶铁得以持续发展。《晋书·地理志·汝南郡》载:“西平,故柏国,有龙泉,水可用淬刀剑。”(《晋书》十四卷)《太康地记》载:“西平,今有铁官,别领户,古铸剑之地也。”
    《新唐书·地理志》载:“舞阳,有铁”(《新唐书》38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乐史著《太平寰宇记》载:“舞阳铁冶在县西南三十里”,与境内朱兰街道办事处辖区铁山位置相符。
    其后,《河南通志》、《舞阳县志》等也对舞钢境内冶铁文化多有记载。因时代沧桑,辖区隶属关系多有变迁,舞钢冶铁文化的脉络一直围绕着柏国、西平展开。对此,河南省著名文物专家李京华先生曾于1989年5月在舞钢召开的全国金属史学术研讨会上作出科学、客观的论述:“南北朝以来,由于行政区域的变更,西平古冶铁遗址的隶属关系也有几次变更,这给后代研究西平冶铁遗址增添了困惑。经过近十多年来的文物普查所获得的成果,逐渐使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得到解决。古西平冶铁遗址,成为楚、韩两国重要军工基地,是由于这里有许多铁矿和建造许多作坊。……铁矿分布在舞钢区(市)中部、北部、西北和西部一带,还越出舞阳县、叶县和方城县。冶铁遗址则分布于舞钢区(市)中部、西南部、东部和今西平县的西部地区内。”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以生产利剑闻名。《史记》载:韩宣王(公元前332年——前312年)时,苏秦游说韩国,向宣王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合伯,如上所述,柏国别称。龙泉,即龙渊,唐时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龙泉地址,晋代孟康说:“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古龙渊之剑取于此水。”(《辞源》,1983年版)。经考证:龙泉遗址在今舞钢市杨庄乡龙泉村。村西有一虎山和一龙山,蹲踞相向,气势雄伟。龙山东麓和北麓有四处山泉涌出,长年不断,泉水甘甜。
舞钢市杨庄乡龙泉村与柏庄村交界处有一座顶部很尖的山,当地人称尖山。山上有储量丰富的铁矿、磁铁矿和大理石矿。此山南1.5公里处有一泉,名曰龙泉。泉下成溪,称“龙泉溪”。溪水蜿蜒东流注入龙泉湖(石漫滩水库)。
     相传,很久以前,尧帝巡视天下到此,正值夏日正午,口渴难耐,便和手下人一起“掘土得泉而饮”。泉眼有数处,大的口径约10厘米,水温常年18℃左右,水质清润甘爽。泉水淬剑,场所便利。这里距尖山春秋战国时期冶铁采矿坑2公里,距翟庄古代冶铁遗址1.5公里,是古代名剑——龙泉剑的产地,在国内外冶铁和兵器史上有很大影响。
    根据历史典籍关于柏国、西平冶铁铸剑文化的记载、当代考古史学专家的考证勘定,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舞钢六处冶铁遗址和尹集镇谢古洞村柏国故城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可以确认:舞钢市是我国秦汉时期重要的冶铁重地,其冶铁文化在我国冶铁史乃至世界冶铁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舞钢市铁矿资源丰厚,冶铁文化历史悠久,有多处冶铁文化遗存。
    石门郭冶铁遗址。在舞钢市垭口街道石门郭村境内,铁山西南面、许泌公路东侧。有约2500平方米的突起高地,地表散存许多与铁山矿石相同的碎矿石、烧结矿石、矿石铁渣凝固混合体、溶铁块、铁渣凝固块等,其中烧结矿石占95%以上,人称“铁渣地”。1983年,当地农民耕地时,在铁渣地中部,发现两个长3.4米,宽1.2米,深0.4米的长方形土槽,槽内土已焦化,留有木炭灰迹,还有一块64厘米长的铁渣凝固体。1991年6月23日,又在此处捡到许多焦化土和多块溶铁块、铁渣凝固体。该处古遗址不仅有采矿场、供炭点,还有冶炼场和生活区,且相互之间交通便利,属当时大型综合性冶铁场。
    沟头赵冶铁遗址。 位于舞钢市武功乡田岗村沟头赵村民组境内。南靠滚河,西距田岗水库1公里。1988年2月和5月,先后在村庄内出土液体凝固铁渣50多块。其中一块直径46厘米,内径30厘米,厚24厘米,重65公斤,系化炉排渣坑中沉积的液体渣凝固而成。渣质很纯,附近还出土有大量战国至汉代的砖瓦。遗址南距柏国故城遗址1公里,系古代合伯冶铁遗址之一。
许沟冶铁遗址。位于舞钢市尹集镇梁庄村许沟村民组境内,西临梁山和玉皇庙河,东依鸡山。1956年以后,在该村村南约230米处的一座土岗上,出土过许多矿石、炉渣、溶铁、陶范、石范、耐火材料等。熔铁块上有明显的木炭灰痕迹。根据耐火材料断定,这是一处汉代以前的冶铁遗址,其性质为从冶铁到铸造的综合性冶铁场,矿石为铁山庙露天矿。该遗址北距柏国故城2公里,为古代合伯冶铁遗址之一。
    翟庄冶铁遗址。位于舞钢市杨庄乡陡沟村翟庄村民组南许泌公路西侧、尖山南麓、龙泉河北岸,西距龙泉剑铸造遗址1.5公里。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这里发现许多炼铁炉渣,上面有木炭灰痕迹,面积2660多平方米。其西北2.5公里处尖山有品位很高的铁矿,且有同一时代开采的痕迹。
尖山冶铁遗址。位于舞钢市杨庄乡柏庄村黑石嘴村民组西南的尖山东南坡,南距龙泉剑铸造遗址2公里,东南距翟庄古代冶铁遗址2.5公里。考古专家在此发现一古矿洞,当地农民称为“铁古坑”。坑周围散布有大量铁矿石和铁渣。1973年以后,在附近的农田里,曾发掘出1至5公斤重的铁块60多块及大量铁渣。坑东的河沟沿岸也堆积有许多矿渣及铁渣土。尖山有品位很高的磁铁矿。
圪垱赵冶铁遗址。位于舞钢市尚店镇马庄村圪垱赵村民组西50米处,西靠蔡庄河,东靠龙王庙河,北临贾岗河,在666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大量青、褐、灰色铁渣和矿渣。专家鉴定属汉代以前的冶铁遗址。
    以上6处古代冶铁遗址大部分属春秋至汉代时期。从其分布特点看,都是以故柏国城为中心,分布在它的周围,最近的不到1公里,远的不超过20公里。冶炼所用矿石产地与冶炼场都很近,所用燃料源(木炭)靠近山林,冶炼场大都临河,并且各功能区之间交通便利。
古柏国城遗址。遗址以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为中心,南至谢山北麓,北至郭庄,东至清凉寺,西至田岗水库中央,面积约2平方公里。1956年扩建石漫滩水库时,曾在古城址南挖开一座春秋早期古墓,挖出铜鼎、铜簋各一樽。专家考证,两件文物为殷商时期的器物,现存舞阳县博物馆。以后,群众又陆续挖出一些大型砖瓦、古剑、古箭头及饰有绳纹的陶片等。古城北部城墙发现有明显的夯土层,城内遍布板瓦、筒瓦及其碎片,北魏时城毀

郭璟皛(2015-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