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1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菏泽大平调戏班“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的契约。但据说已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坏。至于为什么叫大平调,则是因为1954年以前,菏泽有两个平调剧团,一个以老艺人为主体叫新生剧团,另一个以青年演员为主叫新兴剧团。观众习惯叫老艺人团为大平调,称青年艺人团为小平调。两个剧团亲如一家,教学相长,久而久之就统称为大平调了。滑县大平调剧团曾经到北京演出了传统剧目《海瑞搜宫》、《三搜太白府》、和新编古代戏《包公碑》。其独特的粗犷表演艺术,曾受到首都观众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