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经济腾飞

家乡区县: 四川省宣汉县

“做大城区,实现城乡面貌大变样;做强园区,实现产业形态大变样;做美景区,实现旅游形象大变样;做实基础,实现生产条件大变样;做活市场,实现发展方式大变样;做好民生,实现社会建设大变样。”在县十二届三次党代会上,宣汉县响亮提出“六个大变样”的奋斗目标,迈出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铿锵步履。
近年来,宣汉县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稳增长、调结构、激活力、促和谐,城区变大了、园区变强了、景区变美了,基础变实了、市场变活了、民生变好了,“新三区”突围“老山区”,六个大变样的新面貌跃然眼前,谱写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变化。
变化之一
做大城区 实现城乡面貌大变样
现场掠影:
入冬以来,宣汉县城西区新城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面积达1000亩的城市中央公园建设有序推进,近10个楼盘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置身西区新城建设工地,东乡镇居民刘淑芳感慨不已:“宣汉城市建设步伐快呀,以前这里是偏远的穷山村,如今崛起一座新城。”
2012年,宣汉县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西区新城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6万人。“到2017年宣汉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西城新区,她将成为宣汉城市新名片,目前西区新城已拔地而起,昔日的荒山野岭将成为商气、人气聚集的闹市区,我们还将其打造成50亿元城市新的增长极,这必将为提升宣汉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起到巨大的作用。”宣汉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廷教信心十足地说。
现象透析:
近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以“将县城建成30万人口以上的山水田园城市、精品旅游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以“西进东活、南延北扩”的思路引领,按照“新城更新,彰显现代城市文明;老城更老,凸显深厚文化底蕴”的发展理念,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做大城区,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该县初步确定到2020年把县城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比2010年的5.3平方公里新增19.7平方公里;到2030年建成35平方公里,比2010年的5.3平方公里新增29.7平方公里。目前,该县完成了民歌广场、西门运动休闲广场、穿孔子休闲广场、笔架山公园、百节溪景观工程、明巴大道的建设和巴山红军公园提档升级工程,即将启动观湖长廊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建成了“洋烈水乡”、“荷塘明月”、“米岩花海”等一批农旅互动幸福美丽新村。
变化之二
做强园区 实现产业形态大变样
现场掠影:
2010年12月,宣汉县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负责人商月红从重庆来到宣汉普光,开始筹建工厂。2012年4月,工厂竣工投入试生产,产品供不应求,让她看到了希望。同时,让她欣喜的是,达陕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产品可以快捷地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普光工业园区天然气门气站项目建设即将竣工,园区企业用气将更有保障、更安全,让商月红喜笑颜开:“宣汉要素保障好,让我们在这里发展更有底气。”她也加快了年产18000吨超细玻璃纤维棉专用特种新材料生产线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步伐。
看到宣汉优越的要素保障,沈阳微玻纤上游产品玻璃球企业在商月红的引荐下,也在普光工业园区安家落户,目前该项目已投入运营。一个以气为媒的微玻纤产业微型聚合链形成了。
现象透析:
宣汉高端规划普光经济开发区,由普光工业园、柳池工业园、南坝工业园、胡家工业园四大园区组成,主要发展天然气硫化工、煤电、冶金、机械、建材、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打造天然气产业集群和铁合金生产基地。
该县坚持“大配套为园区服务,园区配套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做优水、电、气、路等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增强园区吸引力和产业承载能力。如今,“洼地效应”初步凸现,普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宣汉工业强县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业集群的主阵地、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摇篮。
目前,普光经济开发区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凸显“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区域效应,共入驻项目48个,投资达到304.08亿元,建成投产28家。
变化之三
做美景区 实现旅游形象大变样
现场掠影:
洋烈新村打造成4A级景区“洋烈水乡”后,君塘镇洋烈一带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有的建超市、有的开饭店、有的开宾馆,在家门口一样能挣钱,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洋烈投资办企业。“河畔渔村饭店”的老板伍小红是当地的村民,在外打工11年,得知家乡发生了大变化,去年从外地回到家乡开饭馆,如今挣了钱的伍小红告诉记者:“周末来我这儿吃饭的人多得很,两层楼的地方有时候还坐不下。”
2010年,洋烈场镇遭特大洪灾,80%的房屋垮塌,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外出务工。洪灾发生后,宣汉在重建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把洋烈水乡打造成了景区。如今的洋烈水乡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游人如织。
“现在的游客多哦,达州的,成都的,西安的,甚至还有老外哟!”伍小红的餐馆开业迎客,见证了家乡巨大的变化。“以前我在昆明做物业,一个月有七八千元收入,现在回来开餐馆,也不比在外面差。”
现象透析:
宣汉境内七山一水两分地,森林覆盖率达59%,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让旅游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宣汉县绘出蓝图:以“生态景区、红色景区、民俗景区”三大名片为亮点,做美景区,建成旅游产业发达、旅游特色鲜明的秦巴地区重要旅游节点。宣汉旅游局负责人对记者说:“宣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并大手笔打造景区。除了洋烈水乡,还投入资金打造峨城山竹海公园。仅这两个项目,政府投入的资金比以往十多年旅游建设投入的总和还多。同时,该县依托新农村建设,还打造‘荷塘明月’、‘米岩花海’等项目,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旅游产业都将围绕‘促发展富百姓’的宗旨来规划发展。”
近年来,该县先后完成了洋烈水乡、峨城山、观音山、百里峡景区建设等10余个项目;整合部门和秦巴扶贫资金改善了景区通道、提升城市品位、治理城乡环境、扶持新村建设和特色旅游企业等,完成了巴山红军提档升级、大巴山地质公园建设,新修南大梁高速公路、南樊路、宣南路、宣罗路升级改造及景区油化道路,提升了旅游基础设施和秦巴生态旅游大县的形象。
与此同时,该县把罗家坝遗址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遗址价值评估,建设考古工作站,做好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科学论证,突出巴人文化有关的内涵,把罗家坝遗址建设成为一张旅游名片。
变化之四
做实基础 实现生产条件大变样
现场掠影:
家住五宝镇乌芽村的村民赵大海,驾着自家的电动三轮,拉着红薯、南瓜、红豆等土特产到南坝镇、宣汉县城去销售,然后跑到其他地方的桔园批发柑橘,沿着南坝至樊哙公路一路叫卖。每天,他揣着一天赚来的三四百元纯利润,高高兴兴地回到家。
赵大海的“生意经”给他带来丰厚的效益,用他的话说:“南樊公路美又畅,致富大道油亮亮;南樊公路换新颜,我们生活抿抿甜!”
承载着宣汉前河流域数十万群众,特别是数万少数民族群众出行的南樊公路,起于南坝镇康家咀大桥,止于樊哙大桥,全长56.438公里。近年来,因车流量激增,加之重车碾压,原有水泥路面破损十分严重,车辆通行困难。沿线老百姓的出行难题一直成为宣汉县委、县政府的一块心病。2013年,宣汉县委、县政府在没有国家项目支撑的情况下,启动了南樊公路改(扩)建工程。该工程按照二级公路标准设计建设,2013年11月动工,2014年9月全面铺筑,比计划工期缩短30%,创造了道路工程建设中的“宣汉样本”和“宣汉速度”。
现象透析:
近年来,宣汉县提出“干道通四海、血管连万家”的畅通梦想和“路路连群众,车车载民心”的惠民目标,推动交通围绕城区发展建、紧跟产业园区建、配套特色景区建;喊响“修好一条干道,致富一方百姓”的铮铮誓言,推进南樊路、七柏路建设,开启联网畅通工程,建设达宣快速通道。
目前,宣汉县硬(油)化乡、村路达3200余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5300公里,全面实现100%的乡镇和村通水泥(油)路,通车里程及水泥路里程跃居全省前列。
变化之五
做活市场 实现发展方式大变样
现场掠影:
川流不息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随着重庆百货、北京华联、百脑汇电脑城等大型企业以及德克士等品牌纷至沓来,商贸、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型商务中心渐趋成形,成为宣汉县城西区新城服务业的“新航母”,激活了市场。
家住世纪金城小区的梁先生通过他生活的切实变化,向记者讲述到,城区变化很大,高档商厦、美食街、电影院、民歌文化广场一应俱全,人们已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方便与实惠。随着宣汉城市的快速发展,县城形成州河大桥以西为核心的城市新商圈。以州河欣城、世纪金城为中心的西区新商务区,一批大型购物中心、专卖店等大型卖场先后崛起,苏宁、国美、家乐福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即将入驻,一批高规格高品味的民俗风情街、餐饮小吃街、品牌专卖街、商业步行街正在加快打造。
现象透析:
宣汉依托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创新“市场集群发展、物流集中配套、商业集聚服务”商贸服务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三区”建设,在西区规划建设75.88亩的西区建材家居城,规划中小企业创业园;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优势,规划新建柳池商贸配套物流园,整合成宣物流、鑫星物流资源,加快引进三方物流企业,切实搞好物流配送,满足工业、农业发展的配送需求;认真做好州河大桥向西的区域性新商圈规划,依托巴山红军公园开发,借助老城区街心花园一带的人气和商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打造西区新城核心商圈、街心花园购物圈、东城旅游商圈3个中心商圈。同时,宣汉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了村有农家店、镇有商贸中心、城区有特色街。目前,全县建成488个万村千乡“农家店”,建设与改造配送中心10家,培育建设汽车售后示范网点5个,摩托车和家电售后服务网点50个,打造了15个乡镇商贸中心,改建了36个乡镇农贸市场。
为了确保商贸服务业跃入全省扩权县发展前列,该县力争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自营出口创汇实现1000万美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5%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9.8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以上,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8%,吸纳城乡就业人员25万人以上。

冯丽颖(2015-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