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老人言”

家乡区县: 浙江省南湖区

 俗话说:“勿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经过无数次验证的生活哲理和做人之道,凝聚成一句句“老人言”,代代相传。长辈们谆谆道来,语重心长,而听者则往往“少不更事”,似懂非懂、自以为懂,甚至不耐烦、不认同。待到因“勿听”而“吃苦”再醒悟之时,则“说者”多已远去,“听者”亦近老矣。

记得小辰光,住在外婆家。“成长的烦恼”伴随下的小男孩,不时会冒出些许失当的言行。外婆为我好,总是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怎奈小子冥顽不灵,鲜能举一反三,还常故态复萌。无奈之下,外婆一声叹息:“生出来志气,教出来臭气。”对此,我还很不服气。

更对不起外婆的是,其时,正值全国上下狠批“天才论”。学校布置写批判文章,我就“踊跃”写了一篇《批“生出来志气,教出来臭气”的谬论》,竟把外婆当成了批判的“靶子”……

“生出来志气,教出来臭气”是本地的一句“老人言”,意谓:“凡事自己领悟为贵,老是靠别人点拨,则很被动。一个人的灵气和智慧是很难靠别人教出来的。”此话果真不假,当初,外婆这么说,可谓切中要害。可惜的是,直到数十年之后,我才确信此语,才不得不承认自己正是一块“臭气”之料。

老人言,其实就是书上所指的谚语,那是源于生活、传于民间的智慧之言、应验之语,是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对人情伦常的感悟,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谚语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以通俗之语直言深刻之理,以琅琅字句赢得众口相传,因此充满活力——

人比人,气煞人,货比货,买勿成;宁跟讨饭格娘,勿跟做官格爷;死脱杀猪屠,勿吃带毛猪;三斤嫩姜勿及一斤老姜;见人挑担勿吃力;勿会种田看上埭;勿识人头一世苦;筷头浪出孽子,棒头浪出孝子;满口饭好吃,满口话勿好讲;亲兄弟,明算账;冷嘞风里,穷嘞债里;一夜勿睏,十夜勿醒;有借有还,再借勿难;瓜呒滚圆,人呒十全;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吃勿穷,着勿穷,不会打算一世穷;矮人勿坐高凳,穷人勿攀高亲;衣裳越着越旧,脑子越用越新;冬吃萝卜夏吃姜,郎中先生饿肚肠;酒肉朋友处处有,落难辰光呒人救;衙门富贵一蓬烟,手捏铁耙万万年……

这些本土谚语,授人经验,启人思考,增人智慧,都是富于哲理又充满乡土气息的金玉良言。而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当初从外婆那儿听来的“老人言”。毕竟,儿时的记忆,印象尤深。

 那是“吃星高照”的年龄,我馋吃、贪吃,简直是“馋痨坯、饿煞鬼”,吃相难看,失控失态之举不断。外婆只好“两手抓”,除了给我“食疗”,还用“老人言”给我“理疗”:“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吃要有吃相”、“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不要“叫花子不留隔夜食”,还说“越吃越嗷食,越白相越懒”……

那是嬉闹顽耍、不知轻重的年龄,外婆就不时提醒:“一只碗勿响,两只碗叮当”、“两好佮一好,三好佮到老”、“相骂呒好口,相打呒好手”、“小孩快活有灾难”、“淘仙(玩笑)三分毒,勿坏衣衫就坏肉”……

那是须学做人之道的年龄,外婆就“早期教育”以“德”为先:“身在福中要知福”、“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小来勿吃苦,老来呒结果”、“学坏省力学好难”、“老实勿吃亏”、“吃亏就是便宜”、“叫人(礼貌称人)勿蚀本,舌头浪打个滚”、“勿怕人家看勿起,只怕自家勿争气”、“吃苦勿记苦,一世呒结果”……

外婆还不时传授些生活常识,诸如“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日日汏脚,胜吃补药”、“葱烧萝卜抵肉香”、“来如箭,去如线(形容生病)”、“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晴过年”、“三朝雾露发西风(冬天)”、“雾露醒,蹿落井(夏天)”……

千万别以为我外婆是个好为人师、唠叨个没完的老人。她讲“老人言”,总是切合情景、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并且言传身教。有时,外婆也会来点小幽默,比如,我连打了几个喷嚏,她就说“小狗打嚏,明朝天晴”;我多吃多拉,她就打趣道“食多屙多,柴多灰多”;我刚剃过头,她就拍着我的头笑言“新剃头,白白头,勿敲三记触霉头”;瞧着我人瘦脖长、馋吃嗷食的样子,就忍不住笑嗔“头颈绝细,只想食祭”……就这样,外婆的“老人言”伴着我走过了童年和少年。

如今,我和妻子也都到了讲“老人言”的年龄。老的“老人言”留在记忆中,新的“老人言”却似乎还没生成,而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好像再不需要老人来唠叨“老人言”了。倒是远在西洋留学的女儿,不时给我们种种信息、种种辅导、种种忠告,在她的“远程教育”下,我们与时俱进、继续成长。于是,我笑语妻子:我听着外婆的“老人言”长大,又能伴着女儿的“青春语”老去,幸甚,幸甚!

一刻不停歇(2015-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