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项朱树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编写了《古禾杂识》一书,道光十九年(1839)同邑人王寿加以增补。1913年,吴受福对该书进行再增补后刊印。在《古禾杂识》中,项朱树记载了前人把嘉兴城内的某些实体概括为“五湖四海”的趣闻,但是比较简略,而且到现在大多已不复旧貌或者荡然无存。然而作为一种根植于嘉兴的记忆,它们还是深埋在老嘉兴人心底的,今将趣说的“五湖四海”作些简单介绍。
天星湖
天星湖原是嘉兴城内的古湖。唐《吴地记》就有记载,名“天心池”。嘉兴历代多种地方志上都说天星湖(天心湖)“为秦始皇发囚所掘”“水中不生水草,水极深,大旱不干”。天星湖北岸,宋代前后为风景区,又是巨室大家的居住区。宋张尧同《天星湖》诗云:“拍岸浮春绿,菰蒲四远生,纲罗人不到,鱼鸟亦忘情。”明崇祯《嘉兴县志》引《闻人氏家谱》记载,宋代闻人氏世为显宦,在天星湖北“大新第宅,前后林泉映带,又附东郭,草木苍然”。“居第为甲”(最佳之意),“列子孙之舍十余房,聚族百口”。该志还记载:“元初,以宋参知政事娄机之天星湖宅第为玄妙观。”至清初还有人记叙这一带园林中景色秀丽。明代天星湖畔尚有古碑,但字迹已不清。明洪武年间,嘉兴设有天星、马场、鸳鸯、相家四湖的河泊所,管船泊、收渔税。天星湖与其他三湖并列,可见当时湖面之大。明末有人说荐桥在天星湖南岸,清初有人说冷仙亭在天星湖北岸。据此,三四百年前天星湖范围大致是:今北至勤俭路东段,南至中山路东段,东至环城东路,西至秀州路。随着城内居民的逐渐增多,湖泊淤积、被占,使湖面逐渐缩小,民国初年又将天星湖的一部分填建为中山公园(现南湖饭店),故到上世纪50年代初,天星湖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池塘了。随后又填池建路,现名天星湖弄,天星湖从此消失。在天星湖原址上,现存有天星湖居委会、天星湖弄、天星湖横弄。
范蠡湖
在环城南路西段北侧,现为范蠡湖公园。据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之后,偕西施居住此地,“范蠡泛五湖,从此发棹”,故名范蠡湖。传说西施倾化妆胭脂水于湖中,湖底产五色螺。宋代诗人张尧同诗:“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明女诗人黄媛介《范蠡湖》诗去:“名业如流水,日流日有声。平波虚藻行,秋月见神情。舟去已云晚,身轻若未成。一湖开远碧,千载颂君名。”
古时范蠡湖湖面广阔,明代有人说南湖是范蠡湖的一部分。唐代筑城,湖的一角围入城内,遂以范蠡湖独称。明万历《秀水县志》载范蠡湖“周围数百丈,水清见底”,“湖水缫丝,丝特白”,清末湖面已小,“周约20亩”,现在湖面更小。
范蠡湖畔早有建筑,南宋淳熙年间的状元姚颖在此筑有“景范庐”,湖中建有西施“梳妆台”。明代其地称范蠡祠(宅),曾筑有祠宇,塑范蠡、西施像。明万历九年(1581)刻的“陶朱公里”石碑、当时的嘉兴郡守车大任书刻“放生池”石碑,至今还在。除碑石外,其余建筑均在清初被毁。清光绪年间重建范蠡祠,上书“范少伯祠”,祠前建水阁,南向临湖。现称此水阁为“西施妆台”。旧时,范蠡祠后面为金明寺,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六年(1205),清乾隆年间重建。现存钱陈群所书《重建金明寺碑记》石碑一块、残殿两间。现在,范蠡湖、范蠡祠、西施妆台和金明寺,实际上已融为一体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