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篁寻古

家乡区县: 浙江省南湖区

 我经常做一个梦,背景永远是不变的水泥楼房、马路和河滩,而情节往往大同小异——

一幢灰色的两层小楼房,楼前一条微宽的小路,我环顾左右,无人经过,特别是没有“野和尚”的踪影,于是我放心地迈开脚步,穿过小路,走向河滩,顺着台阶走下去,慢慢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拨水,打散一个五岁孩童的倒影。忽听得一声惊呼:“又去河边了?怎么不听话的?”是我外婆的声音,她急急地迈着她的小脚,三步并作两步跨到河滩边,一把拎起我往岸上拽,一边又气又急地说:“河里有水鬼的,会把你拖了去!”……

那是三十年前的新篁,水泥楼房是当年新篁的邮电所。妈妈在那里工作,也是我和妈妈、外婆,后来还有妹妹一起生活的家。

新篁在嘉兴市区的东南方向,距嘉兴城区二十多公里。早在唐宋时,新篁一带开始慢慢聚成村落,因竹林茂密,所以乡人都称之为竹田里,又简称竹里。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竹里新出现了丝竹行,是为“新行”,新行有了简单的商业贸易,商民们开始聚居,小镇雏形渐渐出现。新篁穿镇而过的一条溪流,贯通南北,在中段分流折而向东,流经平湖乍浦汇流入海。纵亘南北,中间分流向东,形如一个“丁”字,故名“丁溪”。江南水乡的对外交通主要依赖水路,所以新篁与众多古老小镇相仿,沿河而成市。在丁溪的两岸,慢慢形成了新篁小镇。到了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当时的县令陈儒在这里设了政府的粮食储备仓——“常平仓”:“谷贱则减价以出,谷裕则增价以入”,歉收时卖出,丰收时收进,以平抑物价和备作救灾物资。从那个时候开始,新篁以“新行镇”的称谓写入了各个府志、县志。新篁一带口音,“行”读作“杭”,所以乡人开始习惯称新篁为“新行里”,或直接称“行里”。东坡有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乡人颇具先贤遗风,坊间乡里,竹林茂密,所以“行”也渐被“篁”替代,成为现在的“新篁”。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沿河两岸的两条老街一直都是新篁最热闹的地方,几百年未曾有过大的变化。沿河而筑的砖木结构的古老民居,延续着新篁几百年的小镇风情。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建成的百货商店、供销社、粮站和邮局等等建筑,给小镇带来变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古镇老街的中心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篁对外的交通,仍以水路船运为主。爸爸当年从嘉兴到新篁,坐船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如今只需四十分钟的车程。对外交通的变化,使得小镇的中心地带,从两条沿河老街,渐渐北移到扩充后的新街区。新街上的“农工商超市”、银行、药店……早已取代了当年的供销社和百货商店,成为小镇新的集市中心。短短三十年,小镇的变化也许比先前的几百年都要大,这也是我和妈妈这两代人共同的经历。

一刻不停歇(2015-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