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方言

家乡区县: 阳江市江城区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高州方言属南江——鉴江流域。阳江方言以高州方言为基准,因此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1文化渊源
编辑

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阳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
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
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今高州)管辖,为俚人居地。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亦因此,阳江方言内包含大量高州方言因素。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
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因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而阳江话在语音上也与客家话有一点点相似。
2语音
编辑

阳江方言的音调有十一个之多,是与广州话在语音上区别最大的地方,它比广州话的音调要高昂与尖锐。有很多字如“罢”、“伴”、“鼻”、“卜”等,其在阳江话里的声母和韵母与其在广州话里的一模一样,声调却不一样。因此不懂阳江话的人听起来像听到一群人在吵架一样。
声母上阳江话既与广州话的情况差异不大,又有普通话的影子。像广州话中的“n”“l”不分,但在阳江话中却泾渭分明。同时阳江话同广州话一样里没有“z”、“zh”、“j”这一类声母的区别。阳江话里还有一类特别的声母,即是“四”、“死”、“三”、“私”等字的在阳江话里的声母。这个特殊的声母在高州话里也有。会念这个声母的字通常出现在普通话中“s”与“i”、“u”、“an”、“ang”、“uan”、“ui”、“uo”、“ao”、“ai”等结合的字中。
3词汇
编辑

阳江话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如在阳江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同是阳江话还保留了许多古越语词汇,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语中称“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为水稻分布区。而阳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龙”、“那洛”、“那栋”等;“洞”也属古越语地名,阳江有“随洞”、“儒洞”等;还有,猪圈称“猪騄”,柚子称“仆子”,青蛙称“蛤”等。
阳江话与广州话及普通话的词汇对比:
阳江话 广州话 普通话
逻(与“咯”lo同音)也——四周行下——到处逛逛
落水 —— 落雨 —— 下雨
间(普通话第二声)—— 冻 —— 凉
昨(与“撞”同音)日 —— 寻日 —— 昨天
来日 —— 听日 —— 明天
古排 —— 呢排 —— 近来[1]
古阵 —— 宜家 —— 现在
窗棂 —— 窗 —— 窗户
腾(普通话第二声)衫—— 除衫 —— 脱衣服
蚊虫 —— 蚊 —— 蚊子
蚊子 —— 乌蝇 —— 苍蝇
手马头 —— 手趾公 —— 大拇指
无 —— 唔 —— 不
都 —— 左 —— 了
吃都饭 —— 食左饭 —— 吃了饭
4语法
编辑

阳江话的语法与广州话的语法大同小异,让人感觉差异大的只是虚词与语气词的不同。
5现状发展
编辑

阳江方言相对于粤方言、闽方言等大方言来说,受到的重视并不大,其生存空间似乎也正在逐渐缩小。
首先,普及普通话对阳江方言造成的冲击。我们从小学入学第一天开始,所接触的课堂语言便是普通话。即使有的老师课堂上并不讲普通话而说阳江话,我们从小认的字也是也普通话的面孔出现。课本上的生字是普通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同样是只能查到普通话读音,而我们所学的一整套拼音系统及文字系统,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这样就造成了我们有很多字都只知道普通话读音而不知道阳江话读音,如“踉跄”、“蹁跹”等较为书面化的字词。同时,有许多阳江话我们都将其读音普通话化了。如“莹”字在我们的父母那一辈还是读“wing”,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ying”了;还有“盾”字,我一直不敢肯定它应该读“den”还是“ten”。
其次,大学普及对阳江方言的冲击。广东人念大学多集中在广州,阳江人也不例外。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大学,到广州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入乡随俗,到了广州自然也是说广州话。然而,这样却使得阳江话开始逐渐被广州话同化。如在广州长期“n”“l”不分,当讲回阳江话的时候便时常会转不过来;“感”的在阳江话中没有鼻音,在广州话中却有鼻音(类似于“敢”),广州话的“感”讲多了,讲回阳江话而又缺乏保护方言意识的话,阳江话的“感”便变成广州话的“感”,只是声调依然是阳江话“感”的声调。
最后,盲目商业化对阳江方言造成的冲击。阳江是个努力发展经济的城市,然而它却选择了模仿广州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途径。有一些商铺模仿广州北京路的模式,甚至有的商铺员工要对顾客讲广州话。这种行为不见得会带来多大的商业利益,却恰恰打击了阳江方言的尊严与自信心。
我认为阳江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阳江方言的保护,让人们意识到阳江方言所面临的危机,加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否则,阳江方言将前景堪忧。

andote(2015-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