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岸因坐落在范公堤东、新洋港(又名拦路港)北而得名。据传说,此地在元朝已有人栖息居住,后在明朝洪武赶散年间,迁来了宋、张、李等20余户。清末时期,北洋岸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佛教盛行、艺术活跃而闻名海内外。北洋岸1912年(民国元年)改制定名为“北洋市”,首任市长刘华。1937年以前,北洋岸是一座古老的中心市镇,是盐城向东的大门,又是四周乡村的交通枢纽,地域从天妃闸(即盐城北门闸)循新洋港向东至海口,北至小缺口向东至黄沙河口,西毗新兴市,东濒黄海。全市有11523户,56414人。
相传,在元朝明宗年间,扬州盐商吴文荣,以北洋岸为中心,建立了“南十灶”,还在北洋岸建立“恒丰盐保行”。随着盐业逐年发展,该市镇规模不断壮大,到清末时期,北洋市镇有五大盐商和八家中盐商,分别坐落在北洋市镇东西两条大街上。他们拥有灶户1365家,每个灶户租有老板的土地300亩左右,这样,每年下来有千万斤的海盐要从东海边(今洋马、黄尖一带)以及西面青墩、盘湾到黄沙河南等地和北面的“北七灶”和“四移煎”陆续运到北洋市的大盐堆上来。
上世纪初,是北洋市鼎盛发展时期,每逢“盐市”(每月初五),可谓热闹极了。在北洋市东西街、船码头上和各大、中盐商门口,挤满了盐工和买盐的各地商贩。盐堆上,数千名盐工,按照不同的分工,筛的筛、装的装、抬的抬、捆的捆,一片繁忙,井井有条。库场上盐堆少说也有三二十座,像座座银白色的雪峰,蔚为壮观。
随着盐商业的发展,南来北往的客商日渐增多,云集北洋。经商的、做手工艺的、开饭馆的、开旅馆的越来越多,这些开店的来自五湖四海。至1932年,北洋市有大型商店8户,如大兴隆、王永丰、天丰、王隆茂、裕隆昌、西森记等,中型商店也上升到38户之多,如周复兴、复茂隆、何太祥等。茶食店有21家,米行有24家,客栈有24户,浴室有4所。手工业鞋帽店、竹匠店、铁匠店、首饰铺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家具店、油坊、酒坊等也纷纷出现。全市的人口也急剧上升,从初有近千人猛增到56000人左右。市域划为8个保。市镇范围扩大到东至木楼,西至界河桥,南到西墩子,北至吴家桥,达到20余里方圆。大街上整天是人山人海,常常水泄不通。街头叫卖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夜市经常营业到深夜。
北洋市的老百姓自古以来就喜爱民间文艺活动,一年一度的“盐市灯会”(正月十五),颇负盛名。就以1913年的一次灯会来说,它轰动了全省各地。出灯前三天,人们前来看灯的船只,船头接船尾,船尾连船头,把河面遮得严严实实。就连扬州府的知府大人也带领夫人及随从,乘坐官船专程赶来观灯,下五州县的官员们皆齐集北洋市。所有旅馆爆满,各家各户亦都住满了前来观灯的亲朋好友。此次灯会,不仅灯工精巧,花色繁多,而且还根据各灯种口头创作了借题发挥的唱灯词,生动别致。其灯种数之多,花色之新,当时为之罕见,粗计有6大门派,每派中约有16种花灯。
正当北洋飞速发展、日趋繁荣昌盛之际,遭到了日寇铁蹄的践踏蹂躏。1938年4月27日,这是北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撕心裂肺的日子。就在这一日早晨,驻南洋岸一带的日寇倾巢出动,渡过新洋港,一路杀气腾腾,飞奔北洋市镇而来。北洋市镇的居民还未来得及全部撤离,这群凶神恶煞便纷纷地猛扑街头,烧杀抢掠,烧毁了民房店面1200多户、3900多间,当时就连盛名远传的两座古庙,即天王庙、三元宫也付之一炬,燃为灰烬。好端端的一座繁华的市镇,热闹的市区,整齐的街容,一夜之间,就变为一片焦土。从此,北洋岸的市面日渐萧条,面目全非,市民外逃。真是:“昔日大都桃园景,今为人间地狱场”。
全国解放后,北洋岸隶属特庸乡,名称改为北洋居委会。北洋岸建设逐步获得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先后兴办了毛巾厂、福利厂、编织厂、香厂、玻璃厂、无线电零件配件厂、面粉厂、服装厂、煤球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针织厂等,街道还驻有供销社、蚕茧站、粮站、学校、银行信用社,服务业兴旺发达。现北洋街道仍有南街(六子河东)、老东街(六子河东)、新东街、新西街纵横交错。举目远瞩,现今的北洋街上楼房林立,百业兴旺。北洋这座古老市镇,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盐阜大地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