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泰兴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民俗和民间文化(亦称非物质文化),并溶入奔腾不息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泰兴素以 “银杏之乡”名闻遐迩。走在泰兴的土地上,随处可见银杏的身影:那巍峨挺拔的古银杏守望着沧桑岁月,那苍郁葱茏的银杏林摇曳着希望憧憬;倘佯银杏树下,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声:银杏仙子的传说感天动地,总理护树的故事启迪后人。千百年来,泰兴人民为银杏的生存和繁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据《泰兴县志》记载及专家考证:泰兴拥有5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21株,其中千年以上的12株,200年以上的银杏树1251株,100年以上银杏树6186株,定植嫁接银杏树650万株,常年银杏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泰兴银杏文化积淀深厚。栽培银杏本属生产活动,因其特有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银杏文化。
泰兴市委、市政府从1991年起,已成功地举办了13届“银杏节”,从“银杏艺术节”到“中国•泰兴银杏节”,文艺搭台,经贸唱戏,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银杏文化”已成为泰兴民俗、民间文化的知名品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1940年秋黄桥决战时,黄桥镇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和80辆小车为支前通宵忙碌,把黄桥烧饼源源不断地送到新四军将士的手中。
从此,《黄桥烧饼歌》唱遍大江南北,泰兴的“烧饼文化”被注入了崭新的内涵。泰兴地势东高西低,东部高沙土质的农田适宜三麦等旱谷作物生长,因此,人们的饮食主要以麦面为主。千百年来,“粯子粥搭烧饼”养育了无数的泰兴人。在农村,至今仍能品尝到 “摊烧饼”、“涨烧饼”、“炕烧饼”、“淤烧饼”、“水酵饼”等各色面饼。有一句俗语说:不会摊烧饼的女人就不是泰兴媳妇。可见烧饼与泰兴人密不可分的程度。黄桥烧饼是泰兴烧饼文化的极至,其用料之精,工序之繁,品种之多,口感之美是其它任何烧饼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曾说:“黄桥烧饼蛮好吃的。”
现在,黄桥烧饼不但在全国各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还远销日本、美国、欧洲和南亚各国。2002年,泰兴市在黄桥镇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黄桥烧饼节”,期间,国内知名演员、省内重点文艺团体在黄桥演出四天八场。黄桥街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泰兴是“木偶戏” 的故乡。民国时期,全县木偶戏班最多时有17个。木偶俗称“三根棒”,一棒支撑木偶头部,另两棒用以操纵双手。木偶全长1.2米,面部眼、耳、鼻、嘴可动,两手能握兵器、浆板、手帕、扇子等道具。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操纵动作时,要求做到稳、准、正、平。并注意借鉴戏剧演员的水袖、碎步、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以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活动。木偶戏唱腔原为徽调,后改为京剧。剧目大多是传统折子戏《追韩信》、《甘露寺》、《大赐福》、《三娘教子》、《徐策跑城》、《打渔杀家》、《古城聚会》等。演出时多搭台于集市、庙会、打谷场等场所,围布作棚,随处可演。
1959年,众多木偶戏班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演出范围北至沈阳、安东,南至湖南、安徽,东至长江两岸,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连演数月,颇受欢迎。1968年调整合并为泰兴县木偶剧团,1971年在苏州为西哈努克亲王访华作专场演出,1973年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改革开放后,泰兴木偶戏获得新的发展,民间木偶剧团演出活动十分频繁,深受农村群众喜爱。《泰兴花鼓》是泰兴民间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一舞蹈用红灯作为主要道具,夜晚也能照常表演,所以又叫《夜火灯》。演出时,演员边跳边唱,气氛热烈、欢快,具有喜庆色彩。其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均用泰兴方言演唱,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的风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