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南充-人物篇(陈尧叟)

家乡区县: 南充市南部县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陈省华长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与其父同日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淳化四年,出使交州。景德元年,辽军直逼澶州,陈尧叟主张迁都,被寇准斥责。天禧元年(1017年)卒。真宗废朝二日,赠侍中,卒谥文忠。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
人物生平
编辑

家族迁徙

陈尧叟画像
陈尧叟画像[1]
陈尧叟祖籍北方,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朔之地。其先祖陈翔为唐末并门的书记官。王建入川,翔被用为从事,在王建左右。为王建陈述迁顺的利弊(劝王建不称帝)而违忤了王建,被王建派出作新井县令。治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后来陈翔弃官居西水,陈尧叟之父陈省华初入仕途即为后蜀孟昶的西水县尉。西水乃后周闵帝元年改萧梁时的掌天戌之名而来,因境内有西水,故名,隋大业元年迁治于今南部升钟境内。965年,宋灭后蜀,陈省华授官陇城主薄,又迁栎阳令。
满门风华

陈尧叟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其父教子严而有方,于端拱二年(989)即中状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见。尧叟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皇上垂询时口齿清晰,辞意畅达。太宗很是高兴,问左右的大臣:“这个年青人是谁的儿子?”王沔回答说:“他是楼烦县(也称娄烦,在山西境内)县令陈省华的儿子。”太宗于是召陈省华进京陛见,觉得陈省华是个人才,就委任陈省华做了太子中允(太子属官,属詹事府,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官阶为五品)。次年四月,太宗皇帝又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并赐给两人绯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着绯色官服)以示恩宠。父子同日升任同样的官职,受同样的赏赐,实属旷代殊荣,千余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陈尧叟的弟弟陈尧佐比陈尧叟还早一年入仕,经历丰富,官至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另一个弟弟陈尧咨也高中状元,虽然学术、政绩不及陈尧叟,但擅长军事,后官至天雄军节度使。在当时,兄弟高中状元之例少之又少。对此,秀才刘斧(宋神宗熙宁前后在世)曾在其《青琐高议》中称“圣(宋)朝之盛,一家而已”。
为官为民

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年),陈尧叟作了广南西路转运使(宋代广西行政长官名,又称漕使。转运使始于唐代,宋太祖为集中财赋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专职的转运使和都转运使)。此前,陈尧叟为工部员外郎。广西在当时还很闭塞、落后。这里气候炎热,山上石多树少,人们若是在夏季劳作、行走极易中暑。当时的广西人多不知道打井,许多地方饮水只能靠下雨时的积水,或到河沟取水饮用,很不卫生。
陈尧佐、陈尧叟、陈尧咨塑像
陈尧佐、陈尧叟、陈尧咨塑像
陈尧叟便在当地掀起浩大的植树运动,还教人们凿井取饮用水。几年后,广西大片的荒山都变绿了,各地都凿建了水井,这样既改善了气候,又保持了水土;而人们饮用井水,也减少了疾病。
为了减轻百姓劳作、行走之苦,陈尧叟还命人们在大路旁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凉亭,供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亭里还设有盛茶水的缸和饮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轮流供给。
还在陈尧叟离京赴广西上任时,同僚宋湜曾作一首《送陈尧叟赴广西漕》相送:“怜君将命拜新恩,送别都门亦断魂。雨歇佳林秋更暖,瘴连梅岭日多昏。”可见当时的广西一带被认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而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迷信风俗浓厚,加上严重缺医少药,因此巫医盛行,人们生病之后,往往把救灾避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多去求神问卜,而不是用药物治疗。
陈尧叟以医学为武器,与巫医的欺诈和百姓的愚昧作斗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发出布告,大力向百姓宣传信巫不信医的危害,告诉百姓生病求巫乃愚昧无知的表现,同时批驳、揭露巫医的欺诈行为,取缔巫医在民间的一切活动。二是大力倡导、推广医药,深入民间收集常见病的中药验方,编成《集验方》,请匠人刻碑立于交通要道,方便百姓抄录推广。《宋史·陈尧叟传》载:“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三是由官府出钱,招募郎中,配制汤药,低价或者免费向贫困家庭提供医药救助。四是积极培养地方医学人才,缓解本土医学人才短缺的矛盾。
经过陈尧叟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批驳,百姓提高了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知道有病要用药物疗疾,不能相信巫医,许多人因此得救了。同科进士杨侃写下《送陈尧叟》一诗,赞叹他的这一善举,诗云:“马困炎天蛮岭路,棹冲秋雾瘴江流。辛勤为国亲求病,百越中无不治州。”
陈尧叟还在广西推广种植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很多,劈成细丝,可以做绳子,又可织夏布)。 宋真宗咸平初,朝廷诏令诸路官员督促百姓种植桑枣,各州、县纷纷响应。陈尧叟根据广西石山多的自然条件,鼓励百姓种植苎麻。
陈尧叟上奏朝廷说,苎麻十年一种,一年三收,可用来纺纱织布。过去这里的夏布售价很低,因此老百姓织的多,拿到市场卖的少,经济也很困难。考虑到布帛是国家紧缺的军需物资,应倡导百姓大量纺织,再用钱、盐折合收买。希望朝廷准许当地百姓以所种苎麻,抵折桑枣之数。这样布帛得以上供,钱币货物可以下流,无论是朝廷还是老百姓,都可以得到较大利益。 真宗皇帝同意了陈尧叟的意见,这样,本来产于北方的苎麻,开始在南方推广开来。

 

鲜明洪(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