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德修业”语出《周易·乾·文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意即“君子应讲究品德,重视修养,研习学业。”这是古代先贤恪守的德行标准,它鞭策着谦谦君子自强不息。恩中人传承了这一美德,进德修业从不懈怠,彰显了独特的办学特色。
“进德”就是指增进道德。身正为范。故教师应进师德。身为人师,就得以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为人表率。恩中杏坛人爱岗、敬业、乐业,涌现一大批省市“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应增进道德。儒家传统认为:“明德(人自身具有的品德)”人人皆有,求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学习、修为来恢复本性、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性。我们倡导的学生“进德”基于此,更高于此。其内涵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德日新”,一天天地增进美德,力求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学校借助恩阳古镇的红军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构建学校德育的新平台,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向真善美不懈追求。
“修业”就是指钻研业务、研习学业。学高为师,诚然。恩中杏坛人立足岗位,勤奋教
学,创新教,确立了“敬业、树德、博学、育人”的教风。身为学生,学习是中心。因此,代代恩中学子惜今求远,博学明辨,审问慎思。学校“律己、严谨、友爱、奋进”的学风,既根植传统,又相时应世。教学实践中,学校倡导并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成绩斐然。
“敦行”出自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敦,
勉力、敦促之意。“敦行”就是勉力去做,他强调的是动手的能力、实践的作风和对道德的践履。“敦行”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学校要求每一个恩中人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
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行动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只有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在走出学校后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致远”最早出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即志存高远的意思。后人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人生的卓越等。“致远”是恩中人的理想,也是恩中教育效益的体现,更是恩中学子对社会贡献的表征。一代代恩中学子学成之后,走出校门,胸怀天下,报效祖国和民族。“致远”在今天就是教育学生立足现实、志存高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奉献社会。代代恩中学子都放眼天下,以造福桑梓、服务社会为己任,走在时代的前列。“无数恩中学子成为社会各界精英,更有数万名恩中学子成为优秀的建设者。恩中也就在这“致远”精神的鞭策下,从书院走到今天的巴蜀名校。
“致远”是目标,是恩中人对未来美好远景、对达到理想彼岸的企盼和追求;“进德”“修业”是基础,更是过程,要“致远”,必须要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离开“进德”、“修业”的过程,“致远”将成为一纸空文;“敦行”则是保障,只有敦行实践,才能“进德”“修业”,进而实现“致远”之目标,离开了“敦行”,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德修业、敦行致远”的办学思想,既继承和反应了恩阳中学近两个世纪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办学理念的更高追求,更阐明了实现远大目标的途径。同时,这八个字的办学思想内涵丰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它为一代又一代恩中人预留出了广阔的诠释、演绎和想象的空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