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栅子戏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赤城县

 
      马栅子戏是河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发源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白草镇马栅子村而得名,白草镇位于赤城县境东北部,112国道边,黑河上游。1940年,延庆人大头李宽在三道川刘官窑村卖艺,他主唱蹦蹦戏(评剧),马栅子村文艺爱好者郭举、贾万厚、贾润随他学戏,因时间短没学完整,回村后结合当地方言发音,改创成现今的马栅子调。马栅子戏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马栅子戏,因发源于白草镇马栅子村而得名,白草镇马栅子村位于赤城县境东北部,112国道边,黑河上游。1940年,延庆人大头李宽在三道川刘官窑村卖艺,他主唱蹦蹦戏(评剧),马栅子村文艺爱好者郭举、贾万厚、贾润随他学戏,因时间短没学完整,回村后结合当地方言发音,改创成现今的马栅子调。五十年代,对该调进行完善和提高,形成了有板有眼,可分行当,大小戏都能唱的独特剧种。有男腔、女腔、器腔之分,又分悲调和喜调(亦称苦调甜调),开始以击竹板洛子控制节拍,后来改革完善,其唱腔文武场已趋向大剧种的配置,演员行当也分生旦末丑,乐队至少5人,主要唱腔为三句半,加引子,过门共5句。[1] 
其曲牌较少,常用晋剧曲牌和民间调作补充,该调子是周边村民的“精神大餐”,同时也受到周围兄弟县乡的欢迎。代表剧目有《大队经》、《黄乃云上坟》、《刘宝庆喊冤》、《八盘庚》,1970年,曾经以新戏《建猪场》代表赤城县参加张家口地区文艺汇演,或优秀奖。
刘妍(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