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块状经济”到产业集聚“升级版”

家乡区县: 虞城县

    “以产业集聚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城镇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以现代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促进产业集聚。”这是我省产业集聚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战略谋划的要旨所在。对此,肩扛“中国钢卷尺城”和“中国木兰之乡”两块“国字号”招牌的虞城县,正以顺势而为的创新实践,进行着大气生动的诠释。 考察虞城产业集聚区五年“聚”变,无论是“脱胎”于稍岗镇钢卷尺而演变的五金工量具,发端于站集镇棉纺而升华的纺织服装,还是借势于利民镇科迪奶业而壮大的食品加工,主导产业“三足鼎立”大集聚的背后,蕴含着从乡村“块状经济”到产业集聚“升级版”的发展方式变革,也孕育着传统优势产业及“草根”能人向现代产业体系、行业精英的蝶变。

      其实,早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年代,穷则思变的虞城民营企业曾经在不少乡村大放异彩,并且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发轫于稍岗镇南庄村的钢卷尺产业,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2006年,虞城被中国计量协会授予“中国钢卷尺城”称号时,稍岗已是全国最大的钢卷尺生产基地,拥有钢卷尺生产企业245家、经营钢卷尺的个体工商户1800多户,钢卷尺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超过15亿元。与此同时,站集镇的棉纺在经历了20多年滚动发展,到2007年全乡已拥有棉字型企业100多家,其中不乏汇丰棉业等大块头棉纺企业。还有坐落在利民镇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科迪集团,20多年发展,带动利民镇兴起几十家相关食品加工企业。

      然而,虞城这种“乡村小工业集聚”、在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块状经济”,面对新的竞争态势,转型升级的困扰越来越显现出来:群体规模大、个体规模小;家庭作坊多,龙头企业少;生产规模大,产能效益小;普通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分散企业多,集约企业少;从业人员多,科技人才少。

      2009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启动。抢抓承接产业转移机遇,依托自身传统产业优势,虞城县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以五金工量具、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5年来,虞城围绕主导产业打好招大引强、培育龙头、品牌创建、完善链条、转型升级等一系列组合拳,规划面积近16平方公里的虞城产业集聚区搭起大舞台,产业集聚“升级版”的好戏精彩不断。

      转型升级的困扰因“四集一转”而渐渐消解,主导产业由集中布局的量变正实现集聚升级的质变。虞城产业集聚区以占全国85%市场份额的钢卷尺为主,横向集聚高档五金工具、专业组套工具、高端电子电器、电子量具等产业,纵向集聚与钢卷尺配套的钢带加工、注塑、彩印包装等产业,79家五金工量具及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链条完善、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的五金工量具产业集群;随着年产20万套高档西服和100万件衬衫的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乔治白服饰落户虞城,“雁阵效应”吸引了顶森服装、甲马服饰、英迪曼服饰等多家知名服装企业竞相落户产业集聚区,再加上汇丰棉业等结构升级的本土企业总部移师入驻,36家纺织服装及配套类企业已经形成“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趋于完善的产业链……

    “区域间和企业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牌优势。”“在战斗中学会战斗”的虞城对此体会更深,持续加大知名品牌创建,初步形成了集群品牌,产业集聚升级的效应更为明显。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20多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和制定,拥有各类国家专利76项和近40款国家专利技术产品,“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名副其实。

    “产业集聚升级是一道新考题”。从乡村“块状经济”到产业集聚“升级版”,虞城已经破题开篇,精彩的答卷值得期待。

坠弦(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