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皮影

家乡区县: 渭南市临渭区

华山皮影是一门传统且又古老的戏曲造型艺术形式,它选用上乘牛皮作原料,通过制皮、画稿、雕镂、彩绘、熨平、合成等工序,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生动、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的艺术形象,其题材多以传统戏曲人物和华山神话传说为主。

华山老腔皮影 皮影艺术不同于戏曲,也不同于工艺美术,它的形态各异,风貌独特,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气息,它曾让许多艺术家为之倾倒。一位欧洲艺术家说它:“比金子还贵重的艺术珍品”。而华洲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在陕西皮影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的时代里,一位皮影集雕刻、鉴定和研究皮影一体的新一代大师--盛旭彬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属于他自己的超群技艺、不凡业绩。知其者无不称奇,被众人推举为华阴老腔皮影的后起之秀。 对于皮影行业的萧条现状,盛旭彬先生感慨地说:“皮影为什么能成为遗产?就是因为它好,它美。如果我们也跟着‘掺水’,皮影就完了。所以,哪怕成本再高,工序再复杂,我们仍然要做真正的皮影。” 所以他一直有两个最大心愿;一个是做好皮影制作的传承,对于热爱皮影、脚踏实地的学徒,他都细心培养,耐心指导;一个是将最好的皮影留给国家。 盛旭彬先生的家族代代从事皮影事业,被当地人尊称为“皮影世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小小的他便开始接触皮影,造就了对皮影近似痴迷的热爱。小旭彬的敢于动手、聪明伶俐的表现很快引起了父辈们的关注,所以在以后的皮影事业上都会将小旭彬带在身边,给予悉心指导。13岁时就在长辈的授意下开始尝试执刀,直到19岁正式学习皮影雕刻、美术绘画,为制作皮影奠定了基础功力。几年后,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推荐到华山民间艺术研究所从事皮影雕刻、研究、开发设计和民间艺术绘画工作。 盛旭彬先生在研究皮影时发现,陕西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而陕西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他深思熟虑、多方试验后,终于将东西路特点巧妙地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盛氏老腔皮影”。 他所创作的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任务、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1998年,年仅25岁的他所创造的皮影画作品《五鬼闹判图》赴台湾展出获奖并被收藏。第二年,他的皮影画作品《下棋亭》获当地创意奖.同年皮影作品《扬震》获省民间艺术创作奖。 2002年,中央电视台十二套“走遍关中摄制组”专门邀请盛旭彬先生,在《西部风情》栏目报道其制作的皮影工艺品。 2003年渭南电视台专题报道华山旭彬皮影。 2004年,盛旭彬先生受“红色之旅-解放华山55周年纪”活动的邀请,制作皮影纪念品百余件。同年,皮影作品古代《四大美女》和三国人物《五虎上将》获上海艺术节优秀奖。 2007年7月华阴电视台《百姓生活》栏目专题专访其艺术。同年8月1日,智取华山老英雄“刘吉尧”来到盛旭彬先生的皮影工作室并合影留念。 作为渭南市皮影协会会员中最年轻的理事,盛旭彬先生被渭南市原文化局局长崔晓极、渭南市皮影协会会长、临渭区文化局局长蔺振杰等人誉为“关中皮影,少年老道!” 在由陕西电视台和华山旅游总公司举办的为宣传华山特色文化的“八大使节游华山”的活动中,被活动主办人作为华山特色礼物赠送于各国大使,并受到大使们的一致好评:“OK!” 后在2007年中央春节晚会上,盛旭彬先生所创作的华阴老腔皮影作为代表华山文化礼品,赠于到会的各界领导与外宾,惹来现场观众的哗然好评。 盛旭彬先生从事皮影研究20余年,可谓耕耘不止,妙刀生花。如今,盛旭彬先生在皮影雕刻、皮影鉴定等方面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名家高手,他本人也成果累累,炉火纯青,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年来,盛旭彬先生的作品远销海内外,得到商家和收藏家的青睐,饮誉中外。

田苗苗(2015-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