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益阳东门口,沿资江大堤东行约三华里,便到了巍然屹立于资江北岸的三台塔。宝塔高七层,沿塔内石梯拾级登上塔顶,一幅江流天地外,城郭竞妖娆的壮丽图景便尽收眼底。 塔的东侧,雄伟的益阳二桥贯通长张(长沙—张家界)高速公路;西侧往上游二华里许,又是巍为壮观的益阳资江三桥凌空飞架,与上游的一桥遥相呼应,共同携手将益阳古城与新区连为一体。南岸新区日新月异,北岸古城与时俱进。唯有古老的三台塔仍是这般古朴、这般沉静,二百多年来竚立江边,同南岸屹立于三桥西侧龟台山下的斗魁塔一道见证着这里的沧桑巨变,共同记载着这里的历史变迁。 沿着历史的长河上溯到民国以前,三台、斗魁二塔所在的这一带江面,是古城益阳东关外被誉为“十洲分涨”的一处风景胜地。 千里奔泻的资江出益阳东关之后,江面洲渚横陈,水流湍急,十分开阔。斗魁塔以下至三台塔东侧,计有黄花、华林、烟波、罗溪、刘公、清水、文星、龟鹿、玉皇、千家等十洲横陈。据说这些洲皆被河妖主宰,均与江流共沉浮,使得江流不畅,舟行其间,常遇险滩急流;若逢风暴,最易檣倾楫摧。 为镇住河妖,保障渔民和往来客商的安宁,一代代绅士平民便醖酿着倡修镇妖宝塔。明代天启年间,始建斗魁阁于烟波洲;明崇宗十一年,江西巡抚郭都贤等首倡,建三台塔和三台阁于千家洲江岸;因基础不行,不几年便先后倾颓倒塌。清乾隆十二年,知县高自位于烟波洲上再建魁星楼;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当地开名绅士再度捐募资金重修七层三台塔;嘉庆二十二年,又有人于南岸龟台山下的一巨大盘石上捐建高五层的斗魁塔。从此,北三台、南斗魁,与江心烟波洲上的魁星楼互成犄角,共镇“十洲分涨”壮阔湍急的江流,成为古益阳城东关外的一处胜景。 故老相传,当年江心烟波洲上的魁星楼底有一对雌雄金鸭卫护左右,水涨楼浮,潮落楼稳,安如盘石,静若处子。楼高三丈七尺,凤角飞檐,雕梁画栋,浮碧波而竚立,镇江涛而轩昂;上承会龙之雄伟,下启十洲之胜景。北岸三台塔上下,江堤雄峙,岸芷汀兰;南岸斗魁塔前后,龟台鸟瞰,塔影映潭;江面十洲之上的枫林与两岸垂柳交相掩映,汩汩江流穿行洲渚,阵阵涛声浪遏飞舟;及至潮落景明,则水映蓝天,静影澄碧,舟楫往来,櫓声咿呀,渔歌互答。 可是,曾几何时,魁星搂倒了。说是因为一个宝庆排古佬(驾木排的老板)盗走了金鸭婆,金鸭公思念爱侣,暗然神伤,且独力难支,不久也悄然出走。乡民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百年屹立江心的魁星楼倾覆于河妖肆虐之中。 世事沧桑,往事已矣。如今十洲遗址犹在此,魁星胜景已无存。近岸洲渚早已变成了一个个砂石场,十洲砂石也和钢筋水泥等材料一道变成了一座座凌空飞架的桥梁,和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通衢。 可是,“十洲分涨”虽不见,魁星胜景却翻新。“十洲””南岸连接二桥和三桥的繁华“十洲路”,不就是昔日水上“十洲”的转世么?十洲东西凌空勾通南北天堑的益阳二桥和三桥,不是昔日魁星楼的飞升么?屹立于南北两岸的斗魁、三台二塔应该可作见证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