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池州山区农村居宅大都为徽式建筑,青砖黛瓦白墙,高高的马头墙(又称封火墙)上打上了铁巴钉,内部石磴、石板相垒,竖木柱穿枋,布满木雕石雕,二至三进,有正厅和厢房及天井(也称“明堂”)。外窗户较小,内窗户向天井开设,高墙深院,便于防盗;楼上建左右前后相通的走廊,名叫“走马楼”,便于通行。天井呈长方形,用来采光,向上可看天空;天井正下方的地上用石板砌成长方形池子,下雨时可以通过池子及暗道将雨水排出。
城乡房屋通常坐北朝南,夏天可以通南风纳凉(前后门或窗子敞开),冬天可以避寒(后门后窗关闭)。依山建筑要选择背山傍水、左青龙右白虎(山势)等处作宅基。解放前为挑选房基门向,事先必请“地仙”看风水,认准“招财赐福”的宝地,万一发现已定方位有不利情况,则须歪开大门以正门向。解放后该风俗渐废。
在地势开阔、山水适宜的丘陵地段,一般建有庄园式村落,以同姓同族聚居为特色,全村左邻右舍墙壁相共,或者紧紧相邻,中间留有甬道。有些房屋门前也设通行甬道,甬顶钉椽盖瓦,形成村头村尾上下串通的格局,下雨时全村串门不必脚踏湿地。老式房屋富户一色的青砖柱梁结构,有明三暗六、两进两厢、中置天井的“四水堂”形式;又有四大间一堂屋的“四正”住房与四大间两小间加堂屋的“四正两厢”人家。山区人称不开天井的房屋不算正屋,但一般人家只建“横三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圩区贫者则仅建茅屋三间居住,锅台连铺,十分简易。
20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始建“土洋结合”(即砖基、土墙、瓦顶)且有前厦的房舍,“黑六间”结构较多。山区房子穿枋,屋脊架梁,排梁钉椽盖瓦,砖封外墙,前后开门窗,两端齐檐封火,内部装鼓皮(板壁),铺楼板;丘陵地区建“黑六间”时,内壁一般砌土砖,堂厅后部用木头木板做宝壁;圩区建“黑六间”时竖立穿枋“人”字梁架。“黑六间”有四列梁架,为四室一厅造型,中间正厅宽长,两翼可开弄道,均以弄道或砖木隔成两个单间居室。农户民房大多在正屋大门上方开有一洞,留给燕子飞入作窝,如燕子不来做窝,则认为不吉。
农村“黑六间”所谓“黑”,是因为没有建天井的缘故,一般用能透光的玻璃瓦(亮瓦)采光。黑六间外墙尤其是两侧垛墙需要用青砖码砌,前后墙和内墙可以用土砖。屋顶盖小瓦或大瓦,但因经济困难,大部分农户都盖茅草或稻草,也有瓦、草间杂铺盖。盖草时每年屋顶每年都要翻新,所谓“茅屋年年盖,一代管一代”的民谚即来之于此。草屋不太防漏,雨季到来,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全家齐动手,盆桶瓢勺全用上,向外排水。
土砖是从田里或塘里挑泥到稻床上,用砖托(模具)制成。每托一次,就将砖托放在水盆里洗一洗防止被泥粘住;一边托,一边往后退。挑泥时每次都要在畚箕里撒一点草木灰,也是为了防止粘泥。砖晒得半干后,就要用刀掀砖切除毛边并翻晒。完全晒干后就要码起来,并盖好稻草,防止下雨淋坏。
20世纪70年代,农村尚有少量筑墙房屋。方法是:用三边固定、一边活动相连的木板夹具放在平地上,填粘土,筑实。再移位填土再筑实。等第一层筑好风干变结实后,筑第二层,直至墙体全部筑好。
大集体时期,农村建房均由砖木匠承建,付给工钱。粗工根据邻里感情或采用“换工”形式,只管吃喝。新屋上梁时挂红幅,放鞭炮,撒喜糖喜烟,竣工时吃圆水酒。山区有请道士敲锣打鼓唱《上梁歌》助兴的习俗。
20世纪70年代,城市住房均为单位提供,一般为带人字梁的砖瓦平房,一栋较长,可居好几户人家;80年代开始建楼房住宅,每户面积为50~70平米;1998年政府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城市住房走向市场化,但同时也建少量经济用房和廉租房供经济困难户入住。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始建平顶楼房,二层、三层不等,很多农户喜欢靠近公路做房子,门向正对公路。城乡住宅楼房曾一度采用预制板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城市要求一律按砖混现浇或框架现浇标准建造。
20世纪90年代初城区始兴家庭室内装璜。墙上贴纸、做墙裙、吸顶。挂吊灯,水管、电线走暗线。注重水、电、暖、通讯、卫生设施齐全,生活方便。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区注重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乡村集镇居民住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向城市化发展。住房发展趋向是面积逐步扩大,装修追求美观,居住讲究舒适。进入21世纪,农村楼房越来越多,且外表装璜十分漂亮。
解放前农村一般按同姓同族集中居住,形成村落。大姓村落都建有祖宗祠堂。祠堂一律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前后多进,飞梁雕塑,装修气派。文革期间,或为批判封建文化,或为建学校等,各地祠堂大部分被拆毁。目前贵池的杜氏、章氏、姚氏等祠堂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家族祠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