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驴肉-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

家乡区县: 山东省高唐县

 据潘氏家谱记载:公元一七八六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高唐遇旱灾,城南一潘姓人家,举家迁至尹集镇徐官屯村,潘氏兄弟三人,潘聖明(1808--1869),潘聖亮(1810--1873),潘聖居(1811--1869)。潘氏族人虽是平民百姓,以种地为生,艰难度日维持生计,但凭着勤苦耐劳,勤俭持家,家业也算丰盈。族中长辈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大人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子女后代接受教育,后来子孙有了念私塾的资本,所以潘氏后人多少有点文化,思想比较开放有开拓精神。早在城南居住时,潘氏族人就看到单靠种地充其量也就是能填饱肚子,不会带来太多积蓄,更不会带来发展,当看到宰杀业有利可图能发家致富时,就利用农闲时节,特别是春冬两季,杀鸡宰鸭,逐渐扩大到大动物大牲畜,由猪、狗、羊到驴、牛、骡、马。那时受条件限制都是零星宰杀,没有形成规模,就加工驴肉的历史溯源应有300多年的历史。有1996年版高唐县志为证。据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时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乾隆皇帝大喜并题“天上龙肉,地上驴肉”大加赞美。潘氏三兄弟落户徐官屯后秉承祖业,在管理好农田的同时,在春冬农闲时节,不甘闲居家中便重操祖业。从一八二一年(清光绪初年)开始宰杀鸡、猪、羊、驴、牛、骡、马等家禽、家畜。生意越来越红火,家境越来越殷实,随之便开始加工,销售熟肉,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潘家驴肉起源史也有公元一八二一年说。当时煮肉时只加六、七种配料,久而久之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宰杀牲畜和加工熟驴肉的经验,生意日趋兴旺。后来以潘龙海(1826-1889)为首的潘氏族人整理一系列煮制猪、驴、牛、羊等熟肉的配方,以煮制的熟驴肉风味独特鲜香深受人们的青睐。第三代传人潘万良(1845-1910)携兄弟侄子雇工30余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将以驴肉为主的潘家肉业的字号开到了当时济南府,深受当时达官贵人的喜爱。清末民国初年,曾用磁坛密封装竹篓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公元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以后你,潘氏家族以主要从事牲畜宰杀加工,从牲畜的宰杀到熟肉的制作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条龙流水作业线。加工的熟肉质量不断提高,煮肉用的配料从过去的六、七种,增加到二十多种,所以人们赞誉“潘家驴肉出锅十里飘香”, 这就是“十香驴肉”的由来。第四代传人潘清亭(1867-1934)本着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的经营理念,经营着高唐城里的潘家肉铺三家、济南府的潘家肉铺两家。第五代传人潘长月(1887-1955)生活在时局动荡的年代,让子孙分散各地以小作坊式加工经营养家糊口。第六代传人潘振刚(1907-1929),当时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潘氏族人仍然能以一技之长立于世。第七代传人潘岳荣(1928-1995)生活在困难当头的动荡年代,牲畜市场萧条,宰杀业及熟肉加工业也随之受到影响,生意清淡,到后来被迫歇业,将秘方封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富民春风深入人心,潘家人如鱼的水,潘岳荣重启秘方交与第八代传人潘瑞付(1957-- )以其加工的驴肉肉质鲜美、香而不腻、烂而不散、价格公道,以诚信为本,奉行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壮大,于2007年创建了高唐县潘家肉制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潘佳”商标。在以潘瑞付为董事长,第九代传人潘军(1978-- )为总经理的领导下,规模迅速壮大,现公司占地面积一万多平米,成立了餐饮全国连锁加盟部,现拥有加盟代理商近300家,经销点2000余家,公司直营店4家,产品行销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石家庄、郑州、青岛等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公司倡导健康生活,迎合消费潮流,树立了一个高知名度的“潘佳驴肉”品牌,长期不懈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赞誉。公司是质量为生命,以诚信立足社会,靠品质创造品牌,背着互惠互利,诚信双赢的原则诚邀全国各地有志之士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企业理念: 创新 以独特创意满足消费者需求 质量 履行承诺提供质量最优的产品 安全 确保以高标准生产所有产品 尊重 关心员工、关注生活环境 诚信 做正确的事 开放 听取荐言,鼓励沟通

陌上花开缓缓归(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