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政厅调查,在2010年末,临渭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到14088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7%。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5元和4565元,较2005年净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长18.1%和16.1%。2012年,临渭区生产总值180.52亿元,同比增长14.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1.3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80.10亿元,增长14.3%。
第一产业:渭南市临渭区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区,是国家秦川牛保种区之一。全区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土地平坦、肥沃,有效灌溉面积98万亩,已形成灌、排、防洪于一体的水利设施系统。种植业以粮、棉、菜、瓜、果为主,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0多万亩,养殖业以牛、鸡、猪为主。湭河岸边的北刘遗址表明,距今约8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其生产方式和全国一样,大致经历了原始、奴隶、封建、个体农民和集体所有制五种形式。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特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临渭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用雇工、出租土地、放债等方式剥削农民,使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1年,临渭区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耕者有了田地。1956年,经过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建立85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8年,又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组织38个(后调整为34个)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农村人民公社。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1979年以后,临渭区逐步实行了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村经济全面迅速地向前发展。
“十一五”期间,临渭区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7个),推进村150个,培育形成葡萄、核桃、猕猴桃、香菇、冬枣、奶牛、生猪、奶山羊、肉鸽、笼养鸡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区、全国畜产品先进区、陕西省畜牧生产先进区、秸秆养牛先进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冬枣、超级无核王葡萄等4种渭乐天牌时令水果被推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7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2010年统计,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41亿元,比2005年净增12.6亿元,年均增长7.9%。
第二产业:据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临渭区就出现原始的手工业制品,如石器、陶器、编织等。
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元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增加,土纺、土织遍及农村,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竹木、酿造等有所发展。清乾隆年间,全县有纳税班匠157人。光绪年间,渭北一带的土布、东西两原的草帽、苇席,数量均已可观。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同时,随着西北聚记机器棉花打包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开始有了近代机械工业。
建国初,私营工业有所发展,除原有企业基本保留外,新增瑞昕面粉厂,德华、义兴成、德泰、德聚等铁工厂,至195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12万元,职工717人。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也走向合作化,国营工业陆续建立。至1958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21个,职工1,755人,工业总产值达1471万元;主要工业产品增加了发电、棉纱、水车、石灰、生铁、水泥、锅驼机、小钢磨、肥皂等。
此后,原渭南县城列入三门峡水库淹没区,国民经济又遇暂时困难,1960年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本县于1962年停办了纺织厂等6个工厂,1963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148万元,职工队伍减为1202人。1964年后,三门峡库区缩小,渭南县城从淹没区划出,大中型企业纷纷建立,至198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38个,其中国家部属2个,省属6个,地属14个,县属51个,城镇街道28个,农村社队133个,五七工厂3个,联营企业1个。工业总产值增至18566万元,比1949年增长5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84%。拥有各种机械动力78,800,金属切削机床1364台,台钻327台,砂轮及抛光机300台,锻压设备290台。主要产品增加了棉布、塑料、运输带、染料、中成药、乳制品、化工设备、机械设备、锅炉、水泵、化肥等种类。不少产品如硫化青、交直流电机、印刷机械、油锯、专用仪表。胶木拉线开关、墨水、印花毛巾、元钉、编织软电线等被评为陕西省或全国优质产品。国民经济结构已由农业占主导地位,变为农业、工业相辅相成,同时发展。
201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7.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0.8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3 %。
第三产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税务杂重,军用物资征调频繁,不少商行累赔歇业。
1949年5月临渭区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恢复国民经济,私营商业很快发展起来,到年底计有杂货、土产、肉菜、文具、油盐、旅店、美术、面粉、铁磁、饮料、燃料、药业、百货、绸布、粮业、纸烟16行业,加上摊贩共827户,资金715091元,从业3033人。1952年发展到1158户资金3973863元,从业4201人。对于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满足消费者需要,起了有益的作用。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但是这些私营商业特别是资本主义商业,有的投机取巧,偷税漏税,有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给市场供应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为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因素,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本县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棉商、粮商因国家统购统销全部转业外,1966年9月,鉴于私人资本领取的定息已超过投资总额,根据中央指示,取消了资本定额,将这些企业转入国营。其它合作商店、小组继续由国营企业直接领导。1979年以后,中央决定放宽政策,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并有所发展。
2010年的报告说明临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7.3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提高了3.2个百分点。
所以作为渭南市一名合法的公民,我祝愿我的家乡会发展的更好,会让我们的市民生活的更好,努力提高我市市民的人民素质。加油!渭南人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