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在离秦始皇陵1.5公里的西杨村村南,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位在不长庄稼的柿林之上开始了抗旱打井的工程。当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他们停下了工程,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随后文物考古专家赵康民一方面收集散失的文物,一方面作初步的清理。同时,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回到家乡临潼探亲 ,他将秦始皇陵发现大型陶俑的消息在《人民日报》内参上作了报道。李先念看到报道材料,当即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 一重点文物。”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随即派有关专家来现场视察。
1974年7月15日,省文物局派出了秦俑考古队开赴发掘现场。随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他们在965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大批青铜兵器、车马器。通过试掘和钻探,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含陶俑、陶马约6000件。1976年,国务院决定在一号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展览大厅。1976年4月23日在展览大厅基建工程进行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又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接着 ,同年5月11日在一号兵马俑坑的西端北侧,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2]
1986年考古专家对一号坑的中部和北部进行第二次发掘,面积也达2000平方米,后因故中途停止,原因不详,时间仅维持一年。 [3]
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三次挖掘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博物院获得考古团队领队资质后,就启动了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本次发掘地点位于一号坑北侧中段,考古编号为T23方,面积400平方米。至2012年底,共出土战车2乘、陶马3组12匹、陶俑170余件、小件器物近400件(组);清理战鼓、箧(qiè)、兵器柲(bì)、弓弩、箭箙、韬等重要遗迹数十处。[4] 且在次挖掘中发现了大量彩绘的秦俑,并成功保存一部分下来。[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