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桑皮纸

家乡区县: 安徽省岳西县

桑皮纸呈淡黄色,工艺讲究的桑皮纸可见明显的纤维结构,明清及民国时期形成的地方官府典籍书册,基本上为桑皮纸作为书页,外观及手感美观。桑皮纸古时一直用于高档书画、高级装裱用纸,除了作普通用纸外,制伞、糊篓、做炮引、包中药、制扇子等等也有广泛应用。 桑皮纸纸张按质量分为四等,一、二等厚而洁白为高档书画用纸,三、四等薄而软。精制的桑皮纸还是维吾尔族姑娘绣花帽必用的辅料。在绣花帽时,要隔行抽去坯布的经线和纬线,绣花后用桑皮纸搓成的小纸棍插进布坯经纬空格中,这样做出来的花帽挺括有弹性、软硬适度。

主要工艺

桑皮纸规格分“大汉、中汉、小汉”三种,全为手工工艺生产。桑极是落叶乔木,它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一度说来,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纸的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为棉纸。桑皮纸质地纤维细密,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光而不骨,吸水性强,不腐虫不腐蚀,桑皮纸含100%纤维,没有任何其它原料,纵向拉力5000下,横向拉力3000下,重量达46克左右桑皮纸手工制作工艺是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总共有72道工序之多,早在汉代,迄今1800多年前,匠人们在简陋的作坊里辛勤地劳碌着。匠人们造纸时,先将桑树枝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剥去表面的深色表皮,取出里层白色的树皮,将其放入加满水的大铁锅中煮,边煮边搅,一直到树皮煮熟软烂,在场地里晒干,这只是第一步。在丰水季节,人们将这些晒干了的树皮取出,用清水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捞出后再用沸水进行24小时的蒸煮。煮烂后的桑树皮被放置于打浆池内,完全用人工将树皮打细、打碎至絮状。絮状的桑树皮随后被放于捞纸池内,匠人向内添加一种神秘的药水。用帘架将已分解均匀的纸浆捞起,纸浆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张桑皮纸已初步成形。此时再送往烤房内用火焙干,成品桑皮纸就这样造出来了。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就靠经验、眼力、熟练度等掌握。从数十张桑树皮到一张桑皮纸,至少要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薄薄的一张桑皮纸得来不易。古皖桑皮纸制作技艺是古人集体的研究成果。

传统制作工艺

先把桑树皮放在水中泡三四天直到发软,再按100斤桑树皮30斤石灰的比例放入石灰,在木桶中放一夜;然后倒在一个大铁锅里,用泥封得严严实实的,烧一天一夜。这样,桑树皮就皮肉分开了。再用疏口布、笋壳、稻草三层包住,用力踩踏,将树皮的渣滓踩出后呈纤维状,捞出桑树皮纤维,放到溪水中冲洗干净,把纤维拉起备用。再在溪中筑起一口塘,将纤维放在塘里面漂洗几天几夜,弄成一个个团,绞干水,用木榔头捣烂;再用镐刀镐碎,放入袋中用竹杆捣,再放入水缸中洗;然后用稻草灰水漂白,用木棍反复捣清后漂上一天一夜。将所有杂质都清洗干净;当夜把材料沥出来,放到溪水中让流动的溪水漂清,最后均匀地铺到帘子上。这样做出来的皮纸横丝直丝纵横交错,细密得当,就像撕开的蚕茧,非常适合柿漆的浸润。[1]

分类和用途

手工制作出来的桑皮纸又分为"生纸"和"熟纸"。"生纸"即未加工的黄纸,"熟纸"则是加工后变得洁白的纸张。

桑皮纸曾广泛地用于民间。因为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制作桑皮纸曾成为一些人谋生的技艺,出现过大量制作桑皮纸的专业户。这门技艺也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

沈晓敏(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