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国的历史名人。
王治国(1866—1925),字利用,阜阳县赵集(今属阜南县)会龙乡西王寨人,系军阀幕僚。
王治国少时家贫,居其岳父家习文练武。光绪十四年(1888),在颍州考中武秀才。光绪十六年(1890),在南京考中武举人,翌年,又赴京会试中武进士,被选为宫中侍卫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王治国护驾逃难西安。同年回京,在袁世凯新军练兵处任统领。后练兵处改为三镇,王治国任三镇统领。
辛亥革命后,王冶国应邀任倪嗣冲武卫右军统领。民国2年(1914)6月,武卫右军改称安武军,分左、中、右三路,王治国任左路军统领。因为不满倪嗣冲残暴而离职归田,不久又被倪嗣冲接往开封闲居,仍享受高级幕僚待遇。
民国5年(1916),王治国奉国务总理段祺瑞派遣,赴法国学军事。曾在参加法国总统阅兵大典时,王治国以武功和军事才能受到法国总统赏识,亲授予七星宝刀一柄。
民国11年(1922),王治国应老部下吴佩孚邀请,任直系军阀吴佩孚高级幕僚。民国14年(1925),王治国病死于开封,其遗体被送回故乡安葬。
杨席清(1907—1938),字靖华,阜阳县黄岗镇(今属阜南县)东杨寨人,爱国志士。
杨席清出生于豪门富户,自幼在家就读,习文学武,少年杨席清胸怀报国大志,资助朋友,很讲义气。民国19年(1930),23岁的杨席清离家出走,先后结识了冯玉祥、李济深等爱国人士。民国23年(1934),杨席清协助李济深组建福建省政府,事泄被蒋介石当局捕押在当涂监狱。同年,在李济深谋划下越狱。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发动侵华战争。是年底,杨席清与刘士雄奉冯玉祥之命,在颍上县南照集组建第三十四抗日游击纵队。纵队下设3个支队,共达2000多人,杨席清为司令,刘士雄为副司令。民国27年春,杨席清率部突袭黄岗,夺得国民党政府某军存放的大批枪支弹药,武装纵队,以为抗日。
民国27年(1938)8月12日,日伪军重兵西犯,沿淮河水陆并进,企图攻占阜阳,进而西进河南。杨席清闻讯后,率部在汪赵集一带埋伏,准备守土抗敌。13日上午,日伪军来犯,杨部遂与日伪军展开激战。经两个多小时战斗,击毁日伪军汽艇数艘,打死打伤日伪军百余人,杨部亦付出很大代价。击退日伪军后,杨席清率部撤往汪赵集湖地。14日上午,得到增援的日伪军追至湖地,杨部奋力抵抗,双方又激战数时,日伪军复受重创,杨部伤亡亦惨重。日伪军退走,杨席清率残部于当夜撤至任字沟,突遭国民党顽固派杨佑阜常备队偷袭,杨部伤亡殆尽,杨席清仅带八九人突围,到四十铺李世尧家,遭到李世尧与其叔父李少伯(国民党联保主任)暗算,杨席清遇难,时31岁。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期汝南富陂(今阜南县吕家岗)人,东吴名将。
吕蒙幼年丧父,随母投靠邓当,生活于军营之中,练得一身武艺。少年随邓当征战,因作战勇猛,受孙策看重。邓当死后,吕蒙代邓职,拜别部司马,成为东吴年轻的将领,屡立战功。
建安十二年(207),吕蒙随孙权出征夏口(今武汉市境内),吕蒙为前部先锋,大败刘表部将黄祖,攻占夏口,被擢升为横野中郎将。是年赤壁之战,吕蒙率吴军袭焚乌林曹营,截击曹操,逼曹败走华容道。
吕蒙幼年因家贫未能就学,因此曾被人看不起,被称之为“阿蒙”。吕蒙在戎马征战中发奋勤读,持之以恒,后竟通三史,精三略,以知识渊博闻名。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孙权称赞吕蒙“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有国士之量。
长期的读书与征战使吕蒙智勇双全。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率军围攻合肥,久攻不下,形成吴军与曹军隔江对峙。吕蒙思及曹军善陆战,吴军善水战,江北无险可守,建议孙权在江北濡须(今无为县境)修筑坞堡,以防曹军突袭。孙权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在以后魏吴交战中,吴军以坞堡据险而守,每每使曹军受挫而还,东吴无虞。建安二十二年(217),吕蒙率吴军镇守汉上。时刘备大将关羽守荆州。荆州乃东吴西向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为使东吴战略得逞,吕蒙定计谋取荆州。他诈称自己身患重病,让无甚名气的陆逊代己之职,并让陆逊对关羽大加赞扬。关羽果然上当,以为陆逊年轻无谋,不足为虑,遂率军攻魏,荆州空虚,吕蒙得知调虎离山之计成功,便趁机率水军逆江而进。他令各船水手穿白衣扮作商人,船内尽伏精兵。由于关羽重兵离去,留下的守军放松戒备,公安、南郡等地被吴军逐一偷袭占领而关羽不知。最后,吴军一举袭占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与其子关平被吴军擒杀。白衣渡江夺取荆州,使吕蒙声威显极。孙权封吕蒙为南郡太守,并封孱陵侯。封爵未下,吕蒙疾发而卒,时年42岁。
吕蒙传载于《三国志》。
以上只是我县的三位历史人物,还有更多的人物没有介绍,敬请期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