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处村乡各处例”。每年元宵节,新兴各地有各地风俗,一样的元霄各处闹,有人在正月十五闹上元,有人在二月里闹下元;有的村盛行挂灯,有的村喜欢游神、走大王,各有各的风俗。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闹元霄的日子是在农历的二月初十,新兴人称为下元,当晚社圩村举办一项独特的习俗—走火勞,又称舞火勞,它是一项远近闻名的民俗活动。作为社墟村历久不衰的闹元宵传统项目,其源于何时,已经无法在有关的文字史料里查证。村中人世代相传,很久以前,自从开村以来就有走火勞这项活动了。
新兴社圩村及舞火勞起源
社圩村始建于唐代,是新兴县内最大的一条自然村,至元代已成为人口大村,现在则有五、六千人之多。村旁有条河流过,古称天露水,宋朝宣和年间,村人梁建侯在村旁共成河水之洄环处筑陂蓄流,浇灌田亩。并将原为唐代僧人定慧建于天露山(水源山)上的岱山寺迁移于此,易名“九曲寺”,或曰“黑石寺”,现复称岱山寺,此寺历一千三百多年,被誉为新兴最早的佛寺,寺里主要供奉有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历史上县人视此为神圣之所,一些神圣活动如祭天、祈雨、引火等都在此进行。社圩村舞火勞火种就是在此引的火种,何谓神圣之火。【民俗】新兴闹元霄——社圩舞火勞
社圩村元宵节期间舞火勞源于何时,虽已无法查证于文字史料,但据村民传说,社墟村在初建村时,由于地形像一条入洞的长蛇,人们称为“蛇居”,村民认为此名不好,改称“社墟”,过去农村人们晚上出门,照明大多是靠“火篱”,一般会抓一把“火篱”(一种经过制作后用于照明的植物枝干,把小竹枝或芒枝敲破在水里浸上十天半月,晒干后,点起来很亮火也耐烧,现在农村中新居入伙时最常用)点燃照明。因社墟的地形地脉似蛇,新兴民间传说认为蛇喜欢跟着火篱燃烧落下的“火屎”边走边吃火屎炭,蛇吃了火屎炭后会充满生机。于是人们燃起火簩,抬着六祖等神佛,沿着社墟村的蛇形地脉行走,一路洒下火炭,期望让蛇吃后充满生机,使本村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舞火勞便由此而来。
精彩纷呈的社圩舞火勞活动
社圩村闹元宵是在下元,持续时间从农历二月初五、六至十六日,期间举行挂灯、请灯酒,奉祀六祖,祈福、六祖爷、大王爷等诸神佛巡村。舞火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在农历二月初十晚举行的,是日傍晚,各坊村民在岱山寺前空地上,预先架起铁条制作的火勞,火勞直径约为一米,呈圆形,有的火簩可以由几个村民用铁叉叉起来走动,也有图省力的,在火勞下面用铁管焊成【民俗】新兴闹元霄——社圩舞火勞三角架或四脚架,架子中间拴起几条长竹扛,铁架底下面安装有轮子,巡游时或推行或抬着竹扛舞动。
约七时许,村民便开始集中在岱山寺前广场,在僧尼的颂经声中,在寺内六祖殿里接引长明灯之圣火火种,点燃空地上各坊的火簩。然后将六祖大师、七祖、北帝、龙母、齐天大圣、华佗先师像接出寺前空地;焚香祷告,待至人聚齐,火焰旺时,由村中预先选出的数名精壮青年人负责抬六祖、龙母等神像,而各坊人则精选出十数人负责抬着各自的火簩,由执事者施号,在锣鼓、醒狮的引导下向村中开始向村进发。一路上,前面有人洒圣水净路,后面接着是恭香抬阁、“社圩村贺元宵”彩灯牌匾、灯彩花车、北帝像、七祖像,六祖大师在写有“禅宗六祖大鉴禅师”等几块牌匾引导下,由四人抬着,在一班人等簇拥之下前行。随后是宝镜、龙母像、侍女像、大圣像、华佗像、各坊贺元宵牌匾、各坊火簩。旧时,彩车挂的是点蜡烛花灯,现在则用上了供电的彩灯,虹灯闪烁间,映照出“社圩闹元宵”“天上一轮月,人间万户灯”“庆贺元宵”“国泰民安”等字样。各坊的彩灯也同样映照出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等字样来。人们在各自坊号的“贺元宵牌匾”引导下,跟随着烈火熊熊燃烧的火勞游行,坊中妇女们或担柴或用么托、手拖运柴,跟随在火簩后或在路口等候,【民俗】新兴闹元霄——社圩舞火勞一路上随时为火簩加柴,保持火簩的燃烧旺盛。青壮后生把火勞抬起或用铁叉子擎起,每至牌坊、宗祠等开阔地,则在醒狮的引导舞动火勞进行表演,有一边大声吆喝,一边高高举起火勞,相互之间看谁举得高;有擎起火勞旋转舞动;有看谁的火簩火焰烧得旺的。看热闹的人越多,喝彩声越大,则火勞舞动得越为起劲。
舞火勞队伍游行在田野之间,一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醒狮舞动、炮竹声声,烟花绽放。远远望去,队伍犹如一条火龙,神游于天地间,近些,到处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堆,火燃烧的声音与人发出的吆喝声,呼喊声,夹杂着醒狮锣鼓声、烟花炮竹声,声声入耳,到处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洋。
游行队伍进入村中之后,要到每个坊行走一遍,每经一坊,各户自愿或去年家中有添丁的,则将预先备好的柴片添加进火勞中,恭候火勞队伍到来;并在各坊间或宗祠前摆起台阁,上面奉上供品,点燃香火,祈盼六祖禅师及诸神佛的保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火勞队伍来时则舞上几圈,村民烧炮竹、烟花、上香。最后至村尾坊,进行完上述仪式后,把六祖、北帝等诸神佛像请到村中心的庙堂安放好。然后各坊将各自火勞集中在村中墟地,或表演舞狮或武艺或继续舞火勞,直至把所有的柴火燃尽。现在是安放完六祖像后各坊将火勞抬回各坊。至此,走火勞结束。在往后的几天里将举行“祖爷巡村”等活动,于二月十六日将六祖诸神佛送回岱山寺中。舞火勞场面十分宏大,社圩村有十四个坊,参加游行的火勞有14个,社圩村的男女老少,县城及四乡八邻,外嫁女等都会回来参加,人数多达2万多人。对于民俗的这一盛况,村中流行一句俗语谓“尿桶满,米缸半”是对社圩闹元宵舞火勞活动盛况空前的最佳诠释。
社圩舞火勞活动辩析
据了解,目前省内及其它地方还没有发现与舞火勞这项民俗相类似的民俗活动。通观及考究社圩舞火勞这一民俗现象,它其极可能是古代新兴人民对火的崇拜和古老祭火活动遗风的孑留。
古代新兴是个“瘴雨蛮烟、刀耕火种”之乡。唐宋时称此地为“瑶獠杂居”之地,更是个“天气炎热,瘴气郁结,阴雨难开,瘟疫成灾”的地方。社圩村所在地,位于县东南部的大山谷的谷口,地势相对平坦,这样的环境,是个容易滋生、郁结瘴气的环境,古代的瘴气,不但本地人怕,外人更怕,唐宋年间,朝廷官宦每每听到“复有敢违者,当处以新州” 时就心惊胆跳,主要的原因除了路途遥远,还有就是因为新兴是个瘴气郁结,瘟疫成灾的地方。古代人不明白瘴气为何物,只知其十分利害,视之为“邪气”,到了瘴气最为猖狂的季节,男女老少便举着火把到田间地头去驱除“邪气”。新兴民间自古就有在农历二月份,也是即将开始新一年耕作的时候傍晚,把田头的稻根杂草堆积燃煨,将路边、坟地、沟岸、荒地乱草烧掉的的习惯。“火”,成了吉祥、平安、和谐的象征,以“火”驱疫,以保持一个平安、吉祥的生存环境。在一年农事耕作的开端,古人用这些办法,以此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能安安稳稳地过上好日子。
舞火勞活动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火勞是祭火的载体,舞火是实行祭火的形式的,如火勞队伍路经田野,再出大路,路两边还是田野。其燃炬于门前、照炬于田间等活动,与《易经》中的“天火同人”卦极为相似,义近古代的驱鬼逐疫的操作。在古人的观念中,瘟疫疾病是妖邪作怪的结果,这些妖邪与猛兽一样,害怕烈火的攻击。所以秦汉以降年末岁初的“祓禊礼”中,照例有一道“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的仪式,现在的“舞火龙”“舞火勞”等与“火”有关的民俗活动中,可以从这些种大型的民俗活动中看到“举火”的影子。由此可见“舞火勞”之源可以追溯得很久远,远至将稻根杂草堆积燃煨,将乱草烧掉的习惯,再到现在的舞火勞活动,是农业经济稳定与发展后的对火神及火崇拜的注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各种民俗文化不断溶合,人们“祭祀”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 的成分。舞火勞由过去的纯粹的原始色彩农事的活动,逐渐与民间传统的元宵节、舞狮等民俗相溶合,演变成极具纯朴浓郁的地方风情的民俗。成了今天的以庆贺元宵为主,又为纪念六祖惠能大师,也是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包括:舞狮子、挂灯,游神、走大王等等的民间娱乐活动。虽然异变了,但在“舞火”这一名称中形式上保存了火崇拜观念的残余与一脉相承,是一个沿袭已久的,由原始的信仰转化为民间公众性的庆典。但不管其作为庆贺元宵,还是火神崇拜抑或是纪念六祖,舞火勞中的各坊及逐家逐户的参与,这实际上是一项民俗学上叫“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与燃火逐疫是一致的。都是期盼籍以神明的力量,如六祖的佛法无边;火神的神秘力量;自然界的力量,如燃烧的火簩的光明,驱散邪气,将好运逐一传送到家家户户,以此祈祷保佑村寨平安、祈求一年生活光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之意。同时也显示了新兴人民抗击恶劣自然环境、争取生活富裕的勤劳和智慧。
社圩舞火勞活动的意义及前景
新兴能够奇迹般地保留了“火崇拜”孑遗,其蕴藏的文化内涵确实是非同一般。考究“舞火勞”的参与形式,其各家各户自发性捐款、捐物、捐柴,活动时亲身参与等;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舞动火勞时是很难配合并完成整个活动的。充分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义,以及村民们的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可见这一活动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民俗,其一,它的形式极为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民俗,在全国来说,只有福建温州的“扛火鼎公”有些相似,但是虽然形式相似,但内涵及象征意义方面却不相同。其二,舞火勞其丰富多彩,民俗内容丰富,与贺元霄中的舞狮子、挂灯,与舞火勞中的走六祖、龙母、华佗等一道构成十分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其三,内涵深刻,意义深远。村中老大姐说的:“想让火勞和六祖老爷经过屋门口旺旺村场”,从村民们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心态可以看出,它逐坊逐门户的火簩、六祖诸神佛的巡游,有着古代“沿门逐疫”的象征仪式,舞动火勞时的合作协调,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和现实意义。其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舞火勞反映了新兴民间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人的精神、信仰、情感愿望、人生追求等,对于研究新兴当地的原始崇拜、民间民俗的发展,极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热潮,舞火勞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目前也已引起一些专家和学术界的关注。鉴于上述原因此,我认为社圩舞火勞申报成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很有潜力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