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中国江苏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宅第。整个建筑为明清风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间。读书处入门朝北,门楼古朴庄重,门楣上方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少年渎书处”横幅。
上堂屋西房是当年周恩来和过继母陈氏来宝应省亲时居住的卧室,内有雕花大床、柏木棵橱、梳妆台等用具,西墙卜悬挂陈老莲工笔画两幅。周恩来是周劭纲和万氏的长子,出生后大约十一个月时,过继给重病的叔父周簪臣,不久周簪臣病故,周恩来一直随嗣母陈氏生活。陈家祖辈世居淮阴,与周家、万家世谊深厚。后因战乱,陈、周两家分别定居宝应和淮安。淮安与宝应相距不远,来往较为方便,因而两家联系不断。陈氏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才华。年轻守寡后,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嗣子周恩来身上,伞身心地培养和教育周恩来。周恩来童年时,多次随陈氏来宝应省亲。1907年春,周恩来生母万氏病故,陈氏愁绪缠身,染病日重,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和便于自己治病,携时年九岁的周恩来回到自己的娘家生活了三个多月,就住在这西房里。
上堂屋东房是陈式周夫妇卧室,内有雕花大床、海绵木摞橱、梳妆台、长桌等生活用具。东墙上悬挂着康有为的书法条幅,上写“登山缥缈又登楼,风卷雪飞揽九州”。陈式周于1882年阴历1月19日生于宝应,名武臣,号式周,笔名存悔、芜城等。陈式周的父亲叫陈宝斋,与陈氏母亲是嫡堂兄妹。陈氏的父亲叫陈沅,有三个女儿,陈氏行三,两个姐姐均远嫁外地,陈沅最钟爱身边的三女儿。陈沅无子,而侄儿宝斋又是独子,不能过继,故以宝斋的次子陈式周作为承宗孙过继给陈沅为孙,因而从这个意义说,陈氏是陈式周的亲姑母,周恩来则与陈式周为亲表弟兄关系。陈式周比周恩来长16岁,年轻时博览群书,爱国爱民,思想进步。少年周恩来在宝期间,陈式周不但对周恩来给予悉心照料和关怀,与周恩来终日相伴,同窗共读,——起游览宝应名胜,还向周恩来灌输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从此他们结下了浓厚的亲情和友情。
下堂屋阔三间,东房为藏书房,有清代风格的雕花书橱三组十二件,当年陈式周有藏书万册,少年周恩来曾在此如饥似渴地读书,汲取知识营养;西房是读书房,内有书架、书桌等,周恩来与陈式周当年就在这里同窗共读;正中房屋有条几、雕花圆桌、椅子等,圆桌上放着围棋和棋盘,面北墙上悬挂郑板桥的四幅字画,是周恩来、陈式周休憩的地方,,东厢房为当年的厨房。院内东北角有一六角门,门楣上砖刻“栖风”二字,门内有院,植紫竹数株。
西宅院足陈式周父亲陈沅及家人当年的生活用房,共有大小房屋十—间,现辟为展览室和读书处的接待工作用房。上堂屋四间,三间辟为展厅,西侧套房有一木质阁楼,陈式周曾将周恩来大批手稿、信件、照片等珍藏于此。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料都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殆尽,现仅存周恩来致陈式周两封信,收入《周恩来书信选》,原件由中央档案馆收藏,成为我党早期最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之一。下堂屋三间,有通连走廊,东西分别有厢房一间,院内栽有银杏、五针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