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六祖禅宗文化,剖析属于东方三大圣人之一六祖惠能的禅学思想,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住行坐卧吃饭睡觉皆是禅”等禅机禅理走进人们的生活,南方日报新兴视窗继续秉承“南方高度,植根禅都”的定位理念,开设“禅在新兴”栏目,探访散落在民间的“禅”文化,走访禅文化研究专家,探究禅学缘起,解读博大精深的禅理禅机,关注禅文化与新兴本土融合相承发展,让禅都新兴绽放其特有的魅力光彩。
期待各位读者为本报提供禅文化资源线索,并敬请不吝执笔向本报投稿,一经选用,将予以报酬。本期为首篇,敬请垂注!
在新兴县城南半里处,有一座千年名剎——金台寺。这座禅寺,因六祖惠能在此闻经悟道而成为一代宗师的开悟地,是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祖师圣迹”,对发掘金台寺悠久的历史,对今后复建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剎,对新兴县打造“中国禅都”,弘扬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如今,此座“祖师圣迹”因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质条件不稳定,大雄宝殿与客堂的建筑在建后不久均出现裂缝,地基下沉,被鉴定为危房,目前已经停止对外开放。
为此,新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金台寺的重建工作。2015年金台寺拟定在新兴县新城镇金台山森林公园异地重建,现已开始筹建工作。重建后的金台寺主要由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六祖殿、达摩殿、金台塔等建筑组成,建成后的金台寺将更庄严、宏大。
笔者略从地方志、历史档案及民间采访几个方面,对金台寺的始建、历史沿革等方面作初步的表述,以飨读者。
建寺缘起:达摩倡建 金台辉煌
《广东通志》、《肇庆府志》及《新兴县志》均记述:“(金台寺)相传为六祖卖柴时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大悟发念学佛之处,盖县之古刹也”。 金台寺始建于何时,虽在正史未发现有准确的建造时间记载,但从达摩自南向北时暂住新州、古新州在汉至宋朝期间是广州与南道的交通枢纽、唐初新州佛教文化甚为兴旺和新兴民间相传达摩倡建金台寺等推断,金台寺的建造时间应在南朝中后期,即公元550年前后。
据相关历史记载,新兴县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2015年已有2126年历史,是现今广东省境域14个古县郡之一。
两晋六朝时期,新州(新宁郡)的人口与贸易往来比周边地区发达得多。南北朝宋武帝时期(420~479年),新宁郡领县14个,2653户,15140人。梁普通四年(523年)设新州,与广州同级,中央朝廷在新州设总管府。
从上述历史可以看到,从汉朝开始,中央朝廷就在新兴设置行政区、派官员管治,新兴行政管辖从县到郡、州的升级,正因为新兴县地处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人口不断增多、商贾云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较周边地区融合得更快。
古新州地处要塞,处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历史上为广州与岭南“南道”交通的枢纽。东汉以后,西域与中国内地交通不畅,外国僧人主要是取道海路进入交广地区,由交广北上,而新兴正处于北上的交通枢纽的位置。古代航行水平不高,一般商贾多走陆路。宋《太平寰宇记》称新州为“西南道尤好之郡”。唐代高州刺史房千里《投荒杂录》记载自广州至岭南南路的古高凉地区的七州(潘州、辩州、罗州、春州、勤州、恩州、高州),由于行人“惮海波”,“故多新州陆去”。唐宋期间,古新州水陆路交通发达。6条古陆路与新兴江连网,东北通广州、端州(肇庆)、东通冈州(新会)、广州,西南通高州、春州(阳春)、儋州、雷州、廉州,被称作“八州通衢之地”,是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的关键节点,是“海上丝绸之路”陆路的一个中转站。
达摩,中国禅宗的始祖。南朝中期,他自印度航海来到中国,自南而北弘法。道宣的《续僧传》记述:“(达摩)初达宋境,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当代著名高僧印顺认为:“达摩最初到达中国,时代还是刘宋(420~478年),登陆的地方——南越,为今海南岛对岸的地方。”也就是说,达摩是从徐闻县(古属雷州)登陆,然后北上,到达广州。可以推断,从唐初的新州处于雷州、儋州北上的枢纽重要位置看,新州是达摩北上的必经之路。达摩的自南向北,以禅教人,必在商贸繁荣、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融合得和谐的新州播下春露。新州其时较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达得多,各路商贾云集,达摩选择在新州暂住弘法,倡建寺院,扩大印度佛法对民众的影响,教化民众,符合情理,也与新兴民间流传金台寺是由达摩老祖倡建而成的故事相吻合。
宋朝大文豪苏轼(东坡)之弟苏辙在《巢谷传》(见《宋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述:宋朝绍圣初年(1094年为绍圣元年),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州)徙雷(州),自雷徙循(州)”。其兄苏轼在1097年也从惠州被贬海南。他们的好朋友巢谷从四川眉山老家步行到岭南,见到苏辙。1099年,巢谷欲往海南探望苏轼,“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於新州,谷从之至新(州),遂病死。”这段史实,再次说明新州其时是广州通往南路的官道,达摩经过新州北上是符合历史原貌的。
在新兴民间,有达摩倡建金台寺的传说。相传达摩从徐闻港登陆后,与弟子一路随商贾北上,到达新州。他们见新州市场繁华、各路商贾往来、汉族与土著人和谐共处,就住下来弘法。其时,新州城没有寺祠,仅有天地坛、社稷坛等祭祀场所。达摩见城南社稷坛的后面有一大片平整开阔的田地(今塘背、大地一带),卢(溪)水在大地中蜿蜒流动,河道大转弯处(今城南市场)的旁边,凸出一块高台,三面环水,西面依山。高台与卢水之间,有一个集市。达摩与弟子们就在集市边上的高台结庐暂住,一边弘法、一边休整,择期北上。达摩在离开新州北上时,对信众讲,此地乃佛祖所赐,如水中莲花座,望有缘者大发慈悲,兴立道场,让佛光普照。达摩离开新州后,约在南朝中后期,新州官僚士绅、僧尼信众齐心协力在达摩弘法的高台上建起一座寺院,起名“金台寺”。取春秋时期燕昭王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之义,望更多的高僧大德住锡于此,弘扬佛法,福泽新州。
祖师圣迹:惠能闻经悟道之地
能在黄梅东山寺舂米不足一年,听五祖说《金刚经》而付法,根源在于惠能受母亲的影响,在新州早已过着修行的生活,他因在金台寺听《金刚经》而发心去参学。
惠能在金台寺闻经悟道,在众多佛教典籍与地方史志中已有记述。
相传,唐初,新州信佛的人很多,佛寺比比皆是。惠能的母亲李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惠能从小就跟随母亲去寺院拜佛,母亲常常教育他对佛祖要恭敬虔诚,做人要有仁慈之心,要勤勤恳恳,清清白白。
金台寺位于新州城南外,寺前是买卖柴草等山货的地方。惠能经常到寺前卖柴,卖完柴后常常到寺里听诵经。久而久之,他渐渐领悟了佛经的要义。一天,惠能送柴到城里的旅馆,听到一位客人在诵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时,他深有感触,上前询问是什么经文。诵经之人答道:“是《金刚经》,从蕲州黄梅东禅寺(今五祖寺,在湖北省黄梅县冯茂山)五祖弘忍大师处得来。《金刚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者,是不坏之喻,而‘般若’者,是智慧之指,‘波罗蜜’是到达的意思。‘经’者即道之指,行之谓也。看你慧根非凡,如诚心向佛,今后必成正果。”
听到这一席话,惠能心中涌起北上礼佛的念头,但想到此去蕲州黄梅东禅寺,路途遥远,而家中仅靠自己打柴才能维持生活,如果自己北上,谁来奉养母亲?这时,这位名叫安道诚的客人似乎看透了惠能的心思,说道:“你尽管放心去吧,我可以资助银两给你作安家之用。”接着,安道诚带惠能拜见金台寺住持寂空禅师。寂空禅师见惠能颇有慧根,有意相助,对惠能说:“你北上参禅,金台寺可以资助你盘缠,你母亲亦可以移来南外居住。”这样,惠能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立意北上礼佛。
惠能在黄梅东山寺得法后,遵五祖嘱咐,南下隐遁时曾返回新州,以俗家人身份与母亲一起生活,以尽孝道。《历代法宝记》记述:“(惠能得法以后出家以前)常隐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说法。”在金台寺所在的南外村,还保留一块相传是惠能母亲当年耕种的菜园和一口使用过的古井。
古刹沿革:几经沉浮 兴废起伏
古金台寺已于1964年拆除,在原址建设新兴县人民医院,至今除尚存一口古井外,其他无迹可寻。关于古金台寺的建筑式样,现存的地方志文献和历史档案记载不多。较详细的文字记录见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新兴县志》等,而照片记录有两张见于新兴县档案馆存藏的民国档案,有一张为民国初年一华侨摄影,流于民间。
据地方志记载,金台寺自兴建以来,几经沉浮,兴废起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金台寺的僧人在原址上复建,盖起了三间土屋,为金刚殿、三宝殿、六祖殿,三大殿均坐西向东,并修筑了围墙和寺门。
隆庆年间(1567~1572年),金台寺殿堂崩毁,被豪绅强占改为果园。
直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乡民又捐资重建金台寺。此次重建后,金台寺的面积有所扩大,为“东西各三十六弓,南北各三十五弓;又寺前东二十弓、西二十二弓,南北连铺地各三十一弓”(1弓为5尺)。乡民又提供田税给寺院,供僧徒生活,看守香灯。
清乾隆六年(1741年),金台寺住持如筏募缘重修寺田,每年收得田赋银一两九钱一分七厘,米九斗二升九合。乾隆年间南外村人李豫在云南任职,在故里南外村建李家大屋时,对金台寺亦加以修整。
民国时期的金台寺,基本沿袭明万历年重修后的基本格局,为三进式硬山顶单檐建筑。主体建筑在同一中轴线,依次为金刚殿、三宝殿、六祖殿,均坐西向东。两侧有厢房,左侧有古木棉树,树旁为“木棉精舍”。四周有围墙,设有山门,山门匾额为“闻经胜地”,正门匾额为“金台寺”,正门楹联为“四处人烟三面水,半林花雨一面钟”。
新中国成立后,金台寺先后改建为中共新兴县委、县政府机关和南街小学。1964年改为县人民医院时,基本将金台寺建筑物拆除,只有一口古井保留至今。
1996年,南外村人和各地信众自发捐资,在村西面的狮子岗上重建金台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门匾书“金台古寺”,楹联为“金台绿树青山引来天下客,古寺晨钟暮鼓敲醒世间人”,大雄宝殿楹联为“金刚开顿悟,镜台证菩提”和“金台卖柴闻经悟道,黄梅舂碓作偈传衣”等。
因地质条件不稳定,大雄宝殿与客堂的建筑在建后不久均出现裂缝,地基下沉,被鉴定为危房后停止开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