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宁海——麻糍

家乡区县: 浙江省宁海县

宁海人对传统节日尤为重视,清明节固然是中国各地人民相当重视的节日。而当地人民为了祭祀祖先通常会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等。而在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宁海人民在清明节时所做的特色食物——清明麻糍。

清明麻糍的由来孕育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都有尾巴。尾巴有十节,黄了九节人就要死了。人看到自己的尾巴第九节开始黄了,知道快要死了,就自己到山里挖个洞爬进去等死,还没死之前要吃东西,就用糯米搡糊做成麻糍被,上面撒上松花,带进洞里盖在身上,肚皮饿了就拉起咬一口。活着的人见他死了,就把洞封好。这样一代接一代。在曾经,有一个部落首领,他年纪轻轻就发现自己的尾巴黄了九节,没办法,也只好挖洞,带着麻糍被去等死,勿晓得他一等等了一百年,他子孙给他送去的麻糕被他吃了一条又一条,最后总算死了。大家见他长命,就把他吃剩的麻糍被分着吃,这些人吃了果然也长命了。从此,他的子孙每年都做好麻糍被去上坟,上好坟就分着吃。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在老人的口中听到了这些有趣的事。

做麻糍可是一个技术活:做麻糍得先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待胀足后淘尽沥干,上蒸桶蒸熟后,把“青”和糯米和在一起放在石臼内捣,捣烂成团后起舂,放到面板上摊平撒上松花粉,再把它擀薄,切成长方形小块。而那个“青” (用来给麻糍染色的草中)透露着丝丝的清香和糯米的淡淡的甜味,总能把人带到那种清明记忆的氛围里。老人们嘴角旁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说道:“每次捣麻糍需要一定的劳力和帮手。于是,往往,亲戚或邻居相约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各显身手,既忙碌又闹热。力壮的男子在轮番用捣杵用力捣麻糍,另有一人专门负责在捣的时候掭麻糍,捣的人大汗淋漓,掭的人烫得不时发出咝咝声。主妇和帮忙的女人们也在纷纷张罗着,烧火的烧火,上蒸的上蒸,准备好摊麻糍用的团背(竹笾)、面板,调理好松花粉,笑咪咪的。这里边最凑热闹的主角当然要算是小孩子了,他们总爱你推我掇的,围在石臼边看热闹,欢叫着,等着吃热麻糍。”  

老人还告诉我们宁海除了清明麻糍还有乌米麻糍,他和前者的做法差不多,但是也拥有自己独特的传说。乌米麻糍是在农历四月初八的时候吃的.大多数宁海人认为4月初八是牛神的生日.牛是农民的最忠诚的帮手,所以在这个节日要感谢它.乌麻滋在最早的时候是山上一种野果子的叶子,这种野果子树叫"山炒米",果子很小,秋天的时候,摘一把放在嘴里,酸酸甜甜的.把这种野果子叶捣成汁,第一天晚上把糯米浸泡在这种汁里.第二天,糯米会变成黑色的,但颜色不是很深,然后放在锅上蒸,蒸出来后,再放在平板桌上揉,揉好以后,先在桌上撒一层"松花",然后用擀面杖在桌上擀平,然后在上面也撒一层"松花".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一个方块.一般两块摞在一起.做好后的"麻滋"有树叶的清香,又有松花的香味.   

王小茜想结婚(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