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辉煌

家乡区县: 内蒙古正蓝旗

      在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座消失的建筑,这座建筑曾经闻名一世,不,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亮点。它永远不会被遗忘。元上都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闪电河北岸。由我国北方骑马民族创建的这座草原都城,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元上都遗址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滦京,为元朝的陪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大臣来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将宫城建成园林式的离宫别馆。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中被焚毁。历史上的正蓝旗曾是风云聚汇之地,这里是忽必烈建都之所,也是清朝八旗正蓝旗的发源地,迄今为止人们从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遗址中仍能想象到当年雄踞欧亚大陆的元朝帝国的上都所拥有的繁荣与奢华。元上都遗址见证了蒙古民族在十三世纪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与人类经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在元上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上都遗址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如今,元上都这座历史古城虽然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它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并占有辉煌的一页。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无价的,是永恒的。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历史遗址,采取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等措施。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它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它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文物局将它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这项工作正式启动。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已组织有关方面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报文本》,并经数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自愿签名支持和声援申报工作。如今的元上都遗址已成为国内外著名旅游景区。这座埋没在历史尘埃中七百多年的遗址会重放光彩。欢迎各位人士前去观望伟大的历史的遗留。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遗址外围建立了元上都文物保护工作站,进行文物保护和挖掘等工作。元上都的出土文物中,除文中提及的近几年新发现外,还挖掘出一个大铁釜,高65厘米,口径95厘米,折口、深腹、圆底,腹部有六耳,重250公斤,在国内外出土的铁釜中当属罕见,足见元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现保存在内蒙古博物馆内)。在元上都城的西面,有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铁幡竿渠。郭守敬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设计建造此渠,将铁幡竿山的洪水引入滦河。这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今后,随着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参观、考察、采访和旅游的中外人员会不断增多,元上都遗址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区。这座埋没在历史尘埃中七百多年的遗址将会重放光彩。

Xntg99330(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