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名人(三)

家乡区县: 重庆万州区

竹琴艺人——熊子良
熊子良(1889~1963年),重庆万州人。著名竹琴艺人。早年在县城恒顺祥米店当学徒、店员,37岁时拜竹琴艺人胡钦成为师,学艺两年后辞去店员,遂以演唱竹琴为业。他宗川东派,演唱、创作多取自《三国演义》故事中的精彩片断。其演唱独具风格,眉、眼、声、情传神入化,令听众如临其境。民国24年(1935),万县竹琴公会成立,他被公推为主要负责人。1953年3月,他参加西南地区曲艺调演,以一曲《月下盘貂》获表演奖。旋被选入四川省代表队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同时,被调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57年冬,被选入四川省歌舞团曲艺队,从事竹琴演出和教学。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为他录制播放的唱段达数十篇;他写有《竹琴风格八字诀》、《竹琴的九板十三腔漫谈》等文章,为建立和发展竹琴理论作出贡献。

书法篆刻家——刘孟伉
刘孟伉(1894~1969年),名贞健,晚号呓叟,重庆云阳人,晚清进士刘贞安堂弟。学者、诗人、书法家、篆刻家。1927年参加刘伯承领导的泸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代起为解放事业秘密活动于下川东一带。1947年任川东游击纵队七南之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云奉南岸工委书记。解放后,任川东行署副秘书长、四川省文史馆馆长。他不仅是坚强的革命战士,而且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其书法隶、篆、楷、行、草五体精能,亦擅刻,书风俊逸,爽健,为当代书坛所推重。由于他有深厚的文字学功底,学识丰富,尤善诗词,加之有丰富的革命经历,使之成为20世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书家之一。

民主进步人士、教育家——杨吉甫
杨吉甫(1904~1962年),重庆万州人。教育家,川东著名民主进步人士。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受鲁迅、李大钊先生影响,追求光明,先后与乡友刘树德(林铁)、刘静修、何其芳等创办《夜光》、《红砂碛》等刊物,并在北平《晨报》、《京报》、巴金主编的《水星》及成都《社会日报》、《工商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和小说,抗日战争期间曾主编《川东日报》副刊《川东文艺》、《长城》及成都《社会日报》副刊,并在万县任中小学校长及中学教师。以后毁家创办鱼泉中学,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致力于为新中国培育人才。解放后,历任万县市副市长、川东行署委员、四川省文化局局长等职,带病坚持工作,勤于职守,自奉节俭,一生光明磊落。逝世后,其师、四川省文史馆馆长刘孟伉先生为墓志铭曰:“自拔于俗,确乎有守,死且不畏,疾复何有。十二年来,带病工作,或劝其休,不改其乐。天不假年,未竟所施。党曰失友,群曰丧师。遗文在笥,后死之责。我铭不刊,庶彰君德”。

中医专家——李重人
李重人(1909~1969年),名伦敦,小名奉生。重庆奉节白杨坝人。全国著名中医、诗人、书法家。1929年随父迁万县,1954年调成都中医学校,1956年调中央卫生部中药司任教育科科长,1962年任北京中医学院副教务长。有《中医病理诊断》、《龙池山馆诗集》刊行。其书法功力深厚,正草行隶篆皆擅。行书学米芾,楷书学《崔敬邕》,遍临汉隶名碑。1948年与穆守志、余仲九、胡颓子四人合作书画并举办《逸光书画展》。

诗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
何其芳(1912~1977年),重庆万州人。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即因出版《话梦录》而被誉为“文坛上一颗新的彗星“。1983年赴延安即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作过朱德同志秘书。后任过在重庆的中共中央文委委员,《新华日报》社社长,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3年起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先后被推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生平著作甚丰,逝世后已收入《何其芳文集》(6卷)、《何其芳选集》(3卷)出版。

诗人、散文家——方敬
方敬(1914~1996年),重庆万州人。当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和教育家。重庆市万州人。三十年代步入文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解放前一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艺界、教育界中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和青年工作,先后与何其芳、卞之琳、朱光潜等合编过《工作》半月刊,与潘家洵、吕荧、祖文等主办过《时代周报》。皖南事变后辗转于昆明、桂林、贵阳、重庆,在贵州大学及重庆几所大学任教。主编过贵阳《大刚报》文艺副刊《阵地》。解放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师范学院)领导职务多年,对该校建设颇多贡献。他还同时担任四川省文联、省作协副主席及重庆市文联、市作协主席,工作繁忙仍不辍创作。已出版了7本诗集,4本散文集和3本文学译著。部分诗歌作品被外国评价并编入多种中国新诗选本。

经济学家——甘祠森
甘祠森(1914~1982年),重庆万州人。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作家。青年时代即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和经济论著,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团结国民党民主派、工商界进步人士及青年学生进行反蒋民主活动,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和人民监察事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前担任过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秘收长、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他逝世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彭真、万里等同志送了花圈。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在悼词中称他“是革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是坚强的革命战士、不愧于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的称号。

京剧表演艺术家——潘鼎新
潘鼎新(1917~1971年),原名小樵,上海人,出生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演出。潘鼎新少年艺成,先后在长江沿线的上海、芜湖、南京、汉口、无锡、重庆、宜昌与人搭班唱戏,1948年9月潘鼎新来到万县。从1954年起,潘鼎新历任万县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及四川分会理事。1964年7月,任赴京观摩革命京剧演出大会四川组副组长,他同全体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潘鼎新遭到残酷迫害,被剥夺演出和创作权利,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7月23日因患胃癌逝世。1978年12月,中共万县地委、地区革委会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著名编辑、记者——李廷瑛
李廷瑛,1918 年 7 月 5 日出生,现年 91岁,身体尚健,家住重庆市江北区建东新村。重庆万州人。1935 年初中毕业后去南京市立二中上高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于 1937 年冬随流亡学生到重庆,考进了《新民报》。抗战 8 年,主要为《新民晚报》工作,先作记者,后任采访部副主任,以采写社会新闻见长。 1946 年至 1948 年,任《南京人报》采访部主任,短期担任《大同晚报》总编,还独立兼办过揭露国民党内幕的《北极阁》旬刊。 1948 年冬至 1949 年夏及 1950 年初,任重庆《新民报》主笔,后来主编过《山城电影》月刊。 1985 年任北京《团结报》特约编审。他是建国初期获准采访新政协最后一次筹备会及政协第一届一次会议和开国大典的 24 名中外名记者之一,并有过采访周恩来和毛主席和出席毛主席家宴的经历。 90 年代出版的《中国著名编辑、记者大辞典》列有《李廷瑛》辞条。

 

月牙(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