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背瑶寨

必背瑶寨地处广东省韶关 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关市区56公里。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以谐音“必”字代之,改为“必背”。

简介

地处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54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韶关市区56公里。必背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居住在这里的6000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角楼别具一格。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瑶区除使用瑶语外,也通用客家话。
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依山临涧的吊角楼别具一格。必背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居住在这里的6千多瑶胞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过山瑶。瑶区除瑶语外,客家话也通用。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壳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游览必背瑶寨,可欣赏美丽的瑶山风光,领略古老而奇特的瑶族风情![1]

必背镇

必背,原叫“鳖背”,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聚居的一个镇,位于乳源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隋唐时期从湖南等地迁入。明代以后,因为灾荒和战乱,必背瑶胞又大批向广西、云南等地迁徙,后再流散到东南亚,并辗转迁移到欧美各国。1984年美国瑶族华侨、华裔代表团曾专程回来寻根访祖,并到桂坑朝拜了“盘安山公”祖墓。为此,1986年6月在香港开幕的第一届国际瑶族研讨会,闭幕式就放在必背举行。据报道,旅居国外的瑶胞约有八万人。

必背风光十分秀美。在必背镇,公路和沿路的必背河将景观分为两半。左侧高处为镇政府所在地,一处经过改造的瑶民新村出现在眼前;右侧经过一桥,在木板构建的瑶族风味的树皮屋、吊脚楼,有巨大的水车、“过山瑶”民俗文化陈列馆以及民俗歌舞表演场等,每日由瑶家小伙子和瑶族姑娘为你表演的瑶族竹杠舞、顶杠、丰收舞和瑶族婚嫁等民族节目。在瑶族接待大楼的会客室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瑶族民俗风情画,必背瑶族风土人情的主要特别基本上都反映在这幅画上。
在翠绿的松杉林中,层层梯田的半山腰里,掩映着错落有致、依山而建的瑶族村寨,瑶族的规模都比较小,少的独户或三几户一村,多的也不过十户八户,几十户一村是不多见的。瑶胞的房屋多以杉皮杉木建造的,也有的是以土砖青瓦建筑。有的村寨是多间平列的,也有的是“上居下牧”的双层屋结构,上层住人,下层为牛栏或猪栏。
必背属石英砂岩地貌。沿必背河而行,两岸石峰如刀劈斧削,雄奇险峻,景观与张家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黄龙寨风景区山峰滴翠,层次分明,风景区两山相夹,必背河从谷底大大小小的石头上流过,时而溅起浪花,这里的鲥鱼在唐代时的贡品。必背河两岸山峰林立,高插入云,山顶上常年云雾缭绕。其中最奇特的景点有“黄龙绝壁”、“七步云岩”、“老虎嘴险峰”、“仙女问金龟”、“酒壶石”等。
桂坑尾

桂坑尾村位于必背镇的窗口村委——桂坑村委的半山沟里,有“金色梯田之称”。是全镇为数不多还保存有较完整的民俗节庆习俗的村庄,该村村口的“盘安山公墓”是盘姓瑶族的祖坟,每到清明时节约定的某天,来自全县各地的盘姓瑶族就会自发到墓地祭坟。而且该村还保存着唯一一支瑶家醒狮队,每到瑶家传统的节日,他们就组织舞狮庆祝。该村绝大多数为盘姓瑶族,也有邓姓,环镇路经过该村,是必背镇最具特色的民俗村。该村民俗文化、风情服饰等保存较完整,精通瑶族历史、文化、习俗的师爷就有五、六个,是必背镇瑶族师爷最集中的村庄,每到瑶族传统的重大节日,村中师爷们就自发组织一些传统的“拜王”“耍歌堂”等娱乐或登记活动,场面壮观,别具一格,有较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过山瑶

过山瑶,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以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中心地区分布。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瑶语支,其语言在全世界瑶族中分布较广,广东、广西、湖南、云南、泰国及美、法、加拿大等均有讲“勉”语的瑶族人。乳源瑶族自称“勉”或“优路”、“依路”。在旧中国,瑶民由于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岐视与压迫,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被称为“过山瑶”。
乳源过山瑶居住在其境内东北部和中部高山之上,人们又以其居地的不同,分别称其为“东边瑶”和“西边瑶”。“东边瑶”又有“深山瑶”与“浅山瑶(又称半山瑶)”之分。据清代《皇清职贡图》、《乳源县志》、《韶州府志》和《广东新语》等有关史志记载,人们过去还以瑶族服饰的特点,把乳源瑶妇中头发挽于板上的称为“板瑶”,把原曲江县西山(即今乳源游溪、柳坑等地)瑶妇中以竹箭穿髻的称为“箭瑶”。
乳源东边瑶历代都已过上定居生活,早已形成村寨。其房乳源东边瑶和西边瑶的服饰差别较大,尤其妇女的头饰各有特色。

sunshine6(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