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古镇,与你相逢

家乡区县: 咸阳市礼泉县

提一壶张家老陈醋,拎五斤新寨烙面,走在御石榴两行的大街。刚过弹棉花缝被铺子前,一回眸,看到二十年未见的老同学!“呀,今年回家咋见到你咧!”游子不变的乡音脱口而出,高兴地放下手中特产,两人激动地握紧双手。 年味浓浓的赵村古镇腊月集上,总是人潮涌动,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常会令你惊喜不已!絮絮叨叨地念起旧事,稍许唏嘘涌上各自心头······

小时候非常惧怕奶奶告诫我的状如夜叉的“瞎娃”在街道像游狗撒瞎的事儿,七、八岁时都不敢跟大人去逛赵镇集,只好和一群小伙伴爬上村南那两行大柳树上,望眼欲穿,等待各自母亲从集市买回苹果、糖果等。母亲对我们姊妹几个常说,村南三里外的四支渠水很深,渠南水浇地的大镇歪娃多,你姑姑就嫁给了镇上的民兵连长。对于赵镇,我既怕又向往。

渐长,终于羞怯地跟着父母去赶集了。蓝天白云,阡陌如网,迈步在乡间光亮的土路上,我像只快乐的鸟儿飞出笼,几十分钟就步行到古镇。母亲抱着大公鸡到鸡市巷去卖,父亲要去杨巷子挑拣农具,拿着一角钱的我被安顿在小人书摊前,二分钱看一本,一本接一本地看起来。等到母亲卖鸡换回钱叫上我,吃麻花、买拐枣,我高兴地要这要那,热热闹闹的大街上竟没发现一个面目狰狞的歪娃。

 

80年代, 古镇主街道在备战路南,备战路十字街有家“赵村”食堂,看到穿蓝袍的厨师站在案板旁拉扯出一把细长的面丝,一大碗热腾腾的牛肉面被端上来,我呆呆地望着,垂涎欲滴,母亲使劲缀着我穿过备战路,边走边说:“一毛七一碗面,贵……,妈回家给你做。”现在,满大街不止七元一碗的牛肉拉面司空见惯,可是母亲却走了,母亲的话成为我永恒的回忆。礼泉籍作家和军校老师写过《二毛钱的牛肉》,回忆他小时候和同伴从沿村过河到赵镇,就在这家食堂买了二毛钱的牛肉,一丝一缕竟然吃回了家!


我不知道历史上的赵镇曾经多么繁华。只知道70年代的赵镇方圆百十里,曾成为礼泉县四大古镇之首。北往唐陵后,南过河南,东至王桥,西跨小河,乡里乡亲都来跟七天一个集日。上小学三年级后,我就和小伙伴一起逛集了。记忆中最热闹的就算赵镇的九月会。那年镇东南野外的会场很大,摩托飞车、五马分尸、人走钢丝、矮人歌舞、牛皮影、木偶戏……麦子种上地,农民悠然自在闲逛。我和小伙们们身装一、二角钱,吃饱玩好后,太阳落山才回到村子。近30年了,赵镇再没举办过物资交流大会,挤在公路上的礼泉县十月会,摆满粗制滥造的伪劣品,广播噪音不绝于耳,怎么会与几十年前那次曲艺荟萃、商家云集的赵镇九月会相媲美呢?现在,赵镇三天一逢集,商业交流时间距短了,城镇化了,有钱人都住县城、省城、国外去了。古老的赵镇,被关中环线遗落在线南,静寂了许多。关中环线旁古镇牌坊巍然矗立,姑婆庙前虔诚的善男信女诵经声远扬,镇小学内千年石鼓破后铁链链身,时有麻雀啄食石鼓旁小学生丢弃的食品颗粒,或许,静寂也是古镇永保魅力的秘密?


古镇沉寂了,曾让古镇乌烟瘴气的县办水泥厂也停产了。满身灰尘的高温加工炉,破败的办公楼矗立在厂内。今年52岁的二姐就曾在厂里当临时工晒煤,她圆润白皙的面庞没有被煤灰熏黑,却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刻出道道皱纹。30年前,和二姐一般年龄、风流妩媚的水泥厂女子胭脂,据说蒙骗了老农卖牛的几千元钱被逮进监狱,好多男人都慕名去探监,胭脂最终也没逃过被枪决的厄运。水泥厂司机冯氏,每次上山拉石料,空车上都坐满他的乡党……而今,人去楼空,往事如烟,曾辉煌一时的国营厂,它的地盘还在,它的生产力却迁移到泾河出口那两个更大的私营水泥厂,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棉绒厂内的水泥厂也停产了,赵镇大街曾被拉石料车碾轧得坑坑洼洼,开四轮拉石头的男人大雨天一不留神,车陷泥水坑,车翻人亡,民告官,官平民。礼泉水泥厂,给赵镇人民带来了哀伤 ,也烙印着了一代人的青春风采。


我的高中是在赵镇度过的,这里曾留下我的青春梦想。1987年,赵镇高中全是砖瓦土房。土瓦房半空架起两行木板当学生床铺,最怕的就是夜半摸黑下床去。九月份,学校仅有的两只水龙头旁高大的木棉树开花了,淡紫色的木棉花给青春增添了一份色彩,也带来淡淡的忧思。高二学校举行春节文艺表演,我在班上演唱《十七岁年纪》的歌声仿佛仍飘荡耳边。镇上叫“牛犊”的瞎娃也不过20岁,他娴熟潇洒的迪斯科,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今冬,我意外地看到抽过大烟、娶过几个老婆的“牛犊”,他衣着邋遢,赶一群羊去村外放牧,庆幸他还健康地活着。2014年,赵镇高中合并到礼泉实验高中了,这里曾培养过一名清华、数千名大学生。我虽没为母校增光,可我一直挚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记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每次从镇上走过,见到高中教我们历史的赵志锋老师,我都会热情问候,一日之师,百年之恩啊。现在每当我在档案栏填上“赵镇高中”时,倍生感慨:赵镇高中不再延续了,亲爱的学友们,你们不会忘记自己的母校吧?

 

每到腊月,就喜欢在镇上转悠,菜市场买回葱蒜和挂面,布市场扯回两块洗刷布,腿脚不灵便的鞋匠大哥前补双皮鞋,大嫂卖石榴的摊子上挑拣几个大石榴……听听古镇上空粗门大嗓的秦声,看看古镇淳朴憨厚的乡民相,最喜欢,蓦然回首-看到几十年不曾谋面的老朋友!

苟飞(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