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传

家乡区县: 通辽市科尔沁区

     《格萨(斯)尔传》是蒙藏两个民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蒙藏人民智慧的结晶。《格萨(斯)尔传》的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约从18世纪以来,蒙古文《格萨(斯)尔传》广范流传于科尔沁扎鲁特地区,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科尔沁扎鲁特《格萨(斯)尔传》文本,但一度失传。上世纪50至60年代,曲艺大师琶杰在北京版蒙文《格萨(斯)尔传》故事的基础上,融合了东蒙古蟒古思故事、本子故事等说唱艺术的传统,说唱了具有胡仁乌力尔(蒙古族说书艺术)特点的《格萨(斯)尔传》,使史诗《格萨(斯)尔传》重获新生。学术界称该版本为《琶杰格斯尔传》或科尔沁扎鲁特《格萨(斯)尔传》,它是蒙古文《格萨(斯)尔传》的重要版本之一。演唱该史诗时,根敦等近现代民间艺术家用朝尔(马头琴的前身)伴奏,琶杰、拉西敖斯尔、达胡巴雅尔等当代艺人用四胡伴奏。有多种演唱曲调,有固定的演艺时间和场合。

      研究《格萨尔传》,对于传承和弘扬我们三大史诗之一的《格萨(斯)尔》,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史诗《格萨(斯)尔》在现代社会中鲜活的存在形态。琶术《格萨(斯)尔传》对科尔沁扎鲁特地区叙事诗歌与蟒古思故事(史诗)、胡仁乌力格尔的繁荣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格萨尔王——介绍

      格萨尔王,相传是连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戍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
  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放牧,由于叔父间离,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迭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为“格萨尔王纪念堂”。格萨尔纪念堂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盛殿。
  格萨尔王出征图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草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孙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在很早以前,岭国出了一个穷孩子,起名叫角如,这个孩子在奇异境界里诞生和长大成人。在岭国英雄云集,赛马争夺王位时,力战群雄,得胜称王,尊号为格萨尔。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格萨尔王一生,充满着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

《格萨尔传》——故事结构

  从《格萨尔王传》的故事结构看,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内涵广阔,结构宏伟。
  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降生,即格萨尔降生部分;
  第二,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
  第三,结束,即格萨尔返回天界。
  三部分中,以第二部分“征战”内容最为丰富,篇幅也最为宏大。除著名的四大降魔史——《北方降魔》、《霍岭大战》、《保卫盐海》、《门岭大战》外,还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每个重要故事和每场战争均构成一部相对独立的史诗。

《格萨尔传》——刻画人物

      《格萨尔王传》就象一个能装乾坤的大宝袋,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它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沃土,不仅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更是语言优美之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史寺《霍岭大战》之部描述霍尔国三王兴兵去抢岭国格萨尔的王妃珠牡时,是因为霍尔国白帐王派霍尔国四乌去遍寻天下美女,乌鸦给他带回了消息:
  美丽的姑娘在岭国,
  她往前一步能值百匹骏马,
  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肥羊;
  冬天她比太阳暖,
  夏天她比月亮凉;
  遍身芳香赛花朵。
  蜜蜂成群绕身旁;
  人间美女虽无数,
  只有她才配大王;
  格萨尔大王去北方,
  如今她正守空房。

《格萨尔传》——内容来源

     《格萨尔王传》源于社会生活,又有着极为丰厚的藏族古代文学,特别是古代民间文学的坚实基础,在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之前,藏族的文学品类,特别是民间文学品类,诸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已经齐全,且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因此,《格萨尔王传》无论是在作品主体、创作方面,作品素材,表现手法等方面;还是在思想内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从以前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继承了优秀的传统,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及其素材均在史诗中有所表现。在语言修辞上,《格萨尔》引用了数不胜数的藏族谚语,全书所容纳谚语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有的原文引用,有的还经过加工.

格萨尔王如:
  春三月若不播种,
  秋三月难收六谷;
  冬三月若不喂牛,
  春三月难挤牛奶;
  骏马若不常饲养,
  临战逢敌难驰骋。
  虽饿不食烂糠,
  乃是白唇野马本性;
  虽渴不饮沟水,
  乃是凶猛野牛本性;
  虽苦不抛眼泪,
  乃是英雄男儿本性;
  《格萨尔王传》中,还保留着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赞词,如:“酒赞”、“山赞”、茶赞”、“马赞”、“刀剑赞”、“衣赞”、“盔甲赞”等等,著名的酒赞是这样的:
  我手中端的这碗酒。
  要说历史有来头;
  碧玉蓝夭九霄中,
  青色玉龙震天吼。
  电光闪闪红光耀,
  丝丝细雨甘露流。
  用这洁净甘露精,
  大地人间酿美酒。
  要酿美酒先种粮,
  五宝大地金盆敞。
  大地金盆五谷长,
  秋天开镰割庄稼。
  犏牛并排来打场,
  拉起碌碡咕噜噜。
  白杨木锨把谷扬,
  风吹糠秕飘四方。
  扬净装进四方库,
  满库满仑青稞粮。
  青稞煮酒满心喜。
  花花汉灶先搭起。
  吉祥旋的好铜锅,
  洁白毛巾擦锅里。
  倒上清水煮青棵,
  灶堂红火烧得急。
  青稞煮好摊毡上,
  拌上精华好酒曲。
  要酿年酒需一年,
  年酒名叫甘露甜。
  酿一月的是月酒,
  月酒名叫甘露寒。
  酿一天的是日酒,
  日酒就叫甘露旋。
  ......
  有权长官喝了它,
  心胸开阔比天大。
  胆小的喝了上战场,
  勇猛冲锋把敌杀。
  ......
  喝了这酒好处多,
  这样美酒藏地缺,
  这是大王御用酒,
  这是愁人舒心酒。
  这是催人歌舞酒,
  ......
  除此之外,《格萨尔王传》还是民问文学素材的花篮,它的许多内容取自民歌、神话及故事,反过来,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采集素材、借取题材的丰盛园地。如后来发展变化的民间歌舞许多曲调均取自《格萨尔王传》,有些歌调就是直接歌颂格萨尔夫妇的。再如题材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取材于《格萨尔王传》,著名的《七兄弟的故事》就是将七兄弟为人们盖楼房的故事与格萨尔王的故事交织在一处,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再如为数众多、独具特色的绘画与雕塑也以《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情节为依据,绘成壁画,或将格萨尔当做护法神,雕塑其身加以供奉。《格萨尔王传》采用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文体,其中的诗歌部分,在藏族文学发展史中的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沟通古今的作用,它表现在意识形态、修辞手法,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格律上面。例如:
  猛虎王斑烂好华美,
  欲显威漫游到檀林.
  显不成斑文有何用?
  野牦牛年幼好华美,
  欲舞角登上黑岩山,
  舞不成年青有何用?
  野骏马白唇好华美,
  欲奔驰倘徉草原上,
  奔不成白唇有何用?
  霍英雄唐泽好华美,
  欲比武来到岭战场,
  比不成玉龙有何用?
  此类的诗歌在《格萨尔王传》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它不仅继承了吐蕃时代诗歌的多段回环的格局,而且突破了吐蕃时期的六字音偈句,成为八字音偈句。这种多段回环体的诗歌格律,在十一世纪前后基本形成并固定下来,直到现在也没有大的变化。在藏族民歌、叙事诗、长歌、抒情故事中的诗歌、藏戏中的诗歌以及文人学者的诗作中被广泛采用,成为藏族诗歌中最流行、最为重要的格律。

 

 

陈佳琪(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