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鞋、袜、帽
(一)鞋徐州人穿鞋,旧时盛行“双道脸”,即鞋面正中有一条缝线,至鞋尖处成鹰嘴形外翘。中华民国成立后,鞋式样大变,方口、圆口、尖口、小舌等都出现了。
雨天穿钉鞋或钉靴(一种鞋底脚掌部钉十几个圆形鞋钉的高底鞋,矮帮为鞋,高帮为靴),鞋帮用桐油涂过,不透水。
下层劳动人民,除冬天穿棉鞋或用草编成的“毛窝”外,其余时间也多穿草鞋。
老年妇女有“木底鞋”、“大脚会鞋”。木底鞋的功用,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每逢会客、拜客等穿上,较原来的身高陡增寸许,不但在外观上,便是在心理上也比别人高出不少。
1921年前后,城市中始有橡胶雨鞋出现,当时称为中山鞋或晴雨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胶靴才渐普遍)。1927年后,有少数人开始穿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棉布单鞋、棉鞋外,胶鞋如解放鞋、力士鞋、回力鞋及皮鞋等渐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流行。60年代起,白网球鞋已出现,塑料凉鞋则普遍流行。80年代后期,一些高档鞋如“耐克”、“梅斯达”等也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徐州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
(二)袜子旧时男女式袜子,都是用白绸布或白土布缝制,袜底用线纳上花蝶、梅花针图案或“累”字,男用称“包脚布”,女用称“裹脚条子”。缠足妇女因裹脚布臭味大,讲究的人家,专备有熏香的软睡鞋。
机制袜兴起后,很快普及开来,替代了原来的裹脚布。60年代化纤品流行后,各种尼龙袜则流行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