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媒过去结亲,先由媒人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双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同意后,将生时贴(上写生辰八字)交媒人去请卜人占算,俗称“合年命”,属相不相克即可。
二、定亲男女双方家庭议定后,由男家设席请媒人宴罢,互换启柬(男方上写“敬求金诺”,女方上写“仰答玉音”)。男方还要以茶叶、米谷及“压启柬”的金银首饰4包或8包交媒人转
送女方,俗称“下聘礼”。此即定亲。贫困人家,往往借来“压启柬”的首饰,用后归还。
三、过嫁妆
迎娶日期由卜人选定后,婚日前一天,女方备“妆奁”及桌、椅、箱、柜等嫁妆,由男方鼓乐来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男方设宴招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都改成女方送,俗称过嫁妆。
邳、睢一带,男家在这一天用花轿和仪仗到女家,俗称“催妆”。
过嫁妆的这天晚上,女子沐浴,不再进饮食(次日不得上厕所)。男方则请些男孩子在新床上睡睡,俗称“滚床”。
四、迎娶
婚日早晨,花轿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压轿”,往女家去迎娶。女家专有2人招待压轿童,馈送礼物后,另用车送回男家。女子则穿着男方特送的红袄、红裙及“定亲”时男方送的饰物,头上盖“蒙头红”(红绸),到吉辰时,由媒人“催妆”上轿。女子哭着上轿(以示舍不得离娘家),这时鞭炮声声、鼓乐齐奏,俗称“发嫁”。另有陪嫁娘2或4人乘小轿居后,新嫁娘的兄弟2人步行在花轿左右,送至半程而回,称为“送轿”。
发轿途中,专门有人在桥、井、三岔路口等处贴一张青龙帖,用以避邪。
花轿到男方家门后,先放鞭炮“赶鬼”,男方则关上家门数分钟,以示对新娘“局性”。而后再放花轿入门。有二位姑娘上前搀新人下轿,走红地毯(在新沂、古邳一带,地毯上用两只口袋交替传递,新娘走在上面,寓“传宗接代”之意),跨过焚着松枝的火盆和马鞍,旁边有人念喜词,如:“新人跨火盆,辈辈出贵人;新人跨马鞍,辈辈做高官”。走到供桌前后,男左女右站好,由司仪主持,向北面叩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时鼓乐、鞭炮齐鸣,对面听不清人讲话,喜庆气氛达到最高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