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桥。史载有三:1、胡三省《通鉴志注》曰:“郑国渠经仲山,渠上有桥,谓之仲桥,在九嵕山之东”,近于汉谷口旧城,又称谷口桥。2、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谓唐县城即古仲桥城(唐县城在今县北,其仲桥当在近城之泔河,为南北交通之要冲)。以上两个仲桥现无遗迹。3、今仲桥,为明嘉靖元年(1522)知县焦端始建,在今县城北门外,横跨泥河沟,北接桥北村,地属城关镇。桥基夯土,桥身两侧贴砌砖面,下有砖卷洞门一孔,上嵌“仲桥”石匾。桥高约13米(长宽难于测定)。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知县金兆琦、典史续五美劝捐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二十七日,山洪暴涨,桥崩圯,知县胡启虞、唐松森又以赈济余款重修。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加高桥面,1988年加宽桥身,拓宽桥面。望乾桥。(见第十编《交通邮电志》)工赈桥。(见第十编《交通邮电志》)永顺桥。(见第十编《交通邮电志》)洪济桥。在县东北四十里狄道渡。今不存。乐川桥,即窝子沟桥。在县北60里水平村东,为叱干、南坊往来必由之路。历年来几废几修,80年代叱干至南坊公路开时,土桥加宽加高,并有所加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