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名人(十一)——当代愚公张焕余

        张焕余,宽城满族自治县大石柱子乡绊马河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仆、模范支部书记,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还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他所在的绊马河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3年被县评为“先进(红旗)党支部”、连续13年被地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村集体先进建设单位”。

      有人说绊马河村是时任承德市委书记李月辉的联系点,张焕余是树起来的典型;有人说张焕余最大的一个能耐就是哭,他要来的钱是哭来的。我要说,是与当时的市委书记关系不小,更是张焕余抓住了机遇,带领全村人干出来;哭,也是事实,但这是面对付出巨大辛苦得来的成果付之一场大水时感情的真实感受。正是由于有这种机遇,有这种精神,有这种干劲儿,绊马河村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焕余也成了当代愚公,成了宽城的大名人。
      绊马河村曾是国家扶贫重点村,位于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最东部的鱼鳞山下。北与辽宁一水之隔,周围三面环山,一面邻水,素有孤岛之称。此处地段河道落差大,水流湍急,山多河道弯曲,青龙河水流出村口被南山崖阻挡去路。每逢雨季,河水暴涨,由于河道弯曲,形成漩涡,河两岸的田地,几乎每年都被洪水淹没冲毁,甚至威胁村庄农户安全。全村57户,248口人,受自然环境制约,长期处在贫困之中。有人形容:“绊马河,两架山,一趟河,缺吃少电没法儿活,有姑娘不嫁绊马河”。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七、八十元,人均口粮百斤左右。当地又流传着“有女不嫁绊马河,山穷水恶石头多,一年打粮吃仨月,家家耗子养不活”的顺口溜。
       二十多年前,张焕余放弃了在辽宁凌源金矿当工人的“铁饭碗”,回村当起了村支书。肩负起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重任,开始了他艰难创业历程。克服重重困难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把一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特困村建设成为令人羡慕的富裕村。创造了深山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奇迹,被群众誉为“困难压不倒的人”。二十年来,绊马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张焕余和村党支部“一班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却不断发扬光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誉为一面长期飘扬的艰苦奋斗旗帜。

       开发稻田是张焕余的第一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他多年在外的经历见识和对绊马河现状的分析,他下定了利用青龙河水优势,改田种稻的决心。首先劈掉南山崖,开出引水渠。在张焕余的带领下,历经3年多时间的拼死拼活的苦干,累计投工3.7万个(户均685个),愣是在长达470米,高达百多米的南山崖开出了个大豁口,动土石34万方,筑坝3200米,沿河道开出了水渠3500米,当年在南山下游开发稻田120亩。
       1994年连续两次特大洪水袭击了绊马河村,全村冲毁土地500多亩,冲走果树近万棵,新修的大坝和水渠也被冲毁了。面对严重的灾情,乡亲们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嚎啕大哭,但张唤余没有被困难吓倒。让乡亲们辛辛苦苦垫出来稻田付之一场大水,怎让人不心痛,怎能让这个领班人不哭?可哭之后,张焕余再次到上边跑资金。一路省吃俭用,真有梁生宝买稻种的劲儿。我还清楚的记得我和他同住在宽城老商业招待所最普通一间的情形,他是那么的朴实,其实那是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劳模了。
紧接着张焕余重新带领大家再次拼命。累计投工1.8万个,动用土石11万方,维修大坝3200米,修复水渠3500米,恢复耕地500亩,一个崭新的绊马河又出现了。10年来,张焕余带领全村人改造荒滩旱田,又开发稻田470多亩。一个过去“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村,现如今变成了稻谷飘香的小江南。
古老的青龙河得以成功治理,坚定了绊马河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他们开始向大山要效益。他们通过治山与治水结合,闸山沟与开发土地结合,挖鱼鳞坑与造林结合,现在,所有山场通过人工栽植、飞播,全部布满了用材林和经济林。除裸岩与河道,全村绿化覆盖基本饱和。他们提出了“治一沟少一沟,定叫沟沟大丰收”的目标,村里现有果树面积增加到375亩,而且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水利设施,实现了山上田园果树灌溉水利化。果园管理实行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群众出工出劳,分户承包的方式,不仅达到了规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架桥修路是张焕余的第二功。走出孤岛,和外面的大世界便捷沟通是乡亲们祖祖辈辈的愿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3座水泥大桥已架设在青龙河上。如今人们出山进山不再难,小车货车直通村里。
        为了解决绊马河村的交通状况,张焕余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立项,一方面组织群众挖砂、采石、养猪、养鸡,曾半年时间为修路筹集资金近3万元。修路工程开始以后,张焕余晚上回村安排工作,白天扎在工地上带领群众劈山开石,终于使村里的交通得到改善。修建了通乡公路21公里,又修建了南至秦皇岛,东至辽宁的卡脖子公路。村里进行了沙石土路的改造,全村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
接着,在张焕余的努力下,让这个偏僻的山村率先通了电,通了电话,通了广播,家家户户都建成了三位一体的沼气池,家家吃上了自来水。
绊马河村祖祖辈辈点的是煤油灯,乡亲们盼电望眼欲穿。张焕余年迈的母亲在弥留之际,拿出大半辈子省吃俭用积攒的两千块钱,交给儿子去跑架电的事。张焕余带着母亲和乡亲们的嘱托,几十次西进县城,北去凌源联系架电,有一次竟病倒在县城的小旅馆里,烧得不醒人事。他的执著终于感动了有关部门领导,乡亲们终于用上了电。

       发展经济是张焕余的第三功。农业的发展只能让老百姓温饱,真正让百姓富起还得靠工业的发展。张焕余在村里办养猪场和养鸡场后又创办酿酒厂、修电站、办铁选厂。
办酿酒厂。按照新的发展思路,在经济发展上,本着壮大集体,富裕农户,找门路,上项目、抓财源、增收入,做好工业产业大文章。绊马河近靠辽宁,与唐山、秦皇岛相邻,根据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绊马河酿酒厂建起来了。创办酿酒厂是小试牛刀,逐渐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给张焕余和村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坚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
修电站。青龙河流经的绊马河地段落差大,搞水力发电条件得天独厚,为此,他们借助与辽宁凌源接壤的地缘和资金优势,借力发展。绊马河村紧靠青龙河。如果在河上建一座水电站,既可增加收入,又能防洪抗旱,但需资金1300多万元。为了跑水电站项目,张焕余先后17次跑县进市奔省城,56天没回家,都无功而返。但他没有灰心,“旱路不行走水路”,本省不行就到邻省求援。绊马河村毗邻辽宁省凌源市,张焕余又先后20多次上凌源,进朝阳,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次晚上为见到一位主管领导,竟在这位领导的家门口睡着了。他的执著和诚意终于感动了凌源市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决定立项。目前水电站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投产以后,每年可为全村增加收入20多万元。人们说,张焕余就是凭着一股韧劲儿,硬是把别人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办成了。总投资1280万元的中等规模的发电厂项目于2000年开工建设,装机容量达1600千瓦/时,年可增加地方税收600万元,给村集体每年带来18万元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它还能解决该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当地工农商运服各业综合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办铁选厂。绊马河村积极引资,加大谋划项目力度。建设一个总投资850余万元的铁精粉深加工项目。年可精选铁精粉20万吨,实现税收140万元,为村集体带来4—6万元年收入。集体收入多了,村支部也由原来低矮破旧的平房改建成了二层小楼,村委会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现在驱车行进在宽阔平整的乡村水泥路上,所见青龙河水碧波荡漾,静静流淌,两岸稻田如绿毡铺地,漫山遍野的果树青翠欲滴,绿意盎然,微风拂过,一股股清香沁人心脾。在山与山之间3座水泥大桥横架在青龙河上,依山傍水处有一座水力发电站。走进村庄,看见农户的房子宽敞明亮,整洁卫生,树荫下围坐着农闲纳凉的人们,有说有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神情。
昔日的绊马河人用铁骨般的精神劈岸引渠改变贫困;今天的绊马河人正在用实践发扬和续写着这种精神走向富裕。相信绊马河的明天会更美好!
与此同时,张焕余借用自己的影响,也县乡经济的发展也做出突出贡献。10年间,他还通过各种渠道共为乡和村里引进资金近4000万元,为乡建了一所卫生院和两座教学楼。
愚公移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永不褪色的旗帜。张焕余不但有愚公这种坚定不移的干劲,更有智慧,我说他是新时代的愚公。

     2008年,张焕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人物农村人物的候选人。虽然没有当选,只评了袁隆平等30人,但这已经是我县的一大骄傲了。今年恰逢我们满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我想要是评选宽城满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杰出人物的话,我看张焕余能列第一位吧!

wm23IXM7K492(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