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祠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始建于1899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千古奇丐”武训而建。肇建者为武训的账房先生武茂林,仅三间。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现规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院内松柏森森,墙外杨柳依依,一道清清小河环绕院外,称为“武河”。整个祠堂环境清新,十分可人。
1历史
编辑
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这是1997年后重修的武训祠堂
这是1997年后重修的武训祠堂[1]
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武训墓在位置。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2]
2武训祠人物
编辑
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3]
武训先生石雕
武训先生石雕
武训先生于1838年12月5日(清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武宗禹,母亲崔氏,大哥武谦,五哥武让。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其父武宗禹病逝,年仅8岁的武训,只好依靠母亲崔氏、长兄武谦、次兄武让给人做工或乞讨生活。及长,见别家儿童入塾,,心慕之,母亲因家贫而未允,常以不能上学读书为恨。
武训先生年14岁,离家为人做佣工,得钱必市甘旨以孝敬母亲,人皆称孝。他先后曾佣工于本庄族叔、馆陶某庠生等家,都因不堪虐待、欺侮而辞归。后佣于馆陶薛店张老辫家。张因其不识字以假帐相欺,武训先生与之争辩,反被诬为“诈赖”,惨遭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达三日之久。武训先生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深切感受到穷人不识字、没文化的痛苦,遂立志“修个义学为贫寒”。
1858年(清咸丰8年),21岁的武训先生开始了行乞兴学的艰辛历程。武训先生为给穷孩子办义学而甘做牛马,舍身抛家,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三十多年。他着鹑衣,食残粝,宿破刹,白天奔波募化,夜里纺线绩麻,“不肯亡费一文以奉己,稍私一文以养家”,直至终身不娶,以殉“誓必教天下人人尽读书”之志。“苦心人,天不负”,武训先生竭一己汗血,罄毕生积蓄,先后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积劳成疾,不幸于1896年6月4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今临清市武训实验小学),享年59岁。[3]
3人物贡献
编辑
武训,他自幼贫寒,因不识字受尽欺凌,遂立志不娶妻、不生子、不置家,“修个义学为贫寒”。自20岁起,他打短工,拾破烂,沿街乞讨,且走且歌。经过30年艰苦绝伦的努力,终于买地200余亩,积钱2000余吊,在柳林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这一绝世奇行轰动朝野,受到清廷褒奖并“宣付国史馆立传”,被誉为“千古奇丐”。受到清廷褒奖并“宣付国史馆立传”武训功成名就,但其志不改,继续行乞兴学,有生之年又修馆陶县杨二庄、临清彻史巷义学二处。 武训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学习仿效者辈出,社会名流纷纷题辞颂扬,武训成为世人心中的义士。
武训先生是一个蒙尘的明珠,兴义学褒贬不一,曾一波三折,最终对他的兴学精神是肯定的、景仰的、效法的、弘扬的,他那种“为众谋”的精神是扎根于人民心中的,正如五届冠县政协主席李增珠所说,武训应定位于“奇特伟人百世师”。
[4]
武训义学第一处——柳林崇贤义塾
1888—1889年春,武训先生用其历年所积资金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创办“崇贤义塾”。该义塾占地3.87亩,有瓦房20间,“一”字排开,分别为书房、饭堂、学生斋舍和塾师住室。另有大门、二门各一座。四周筑垣墙,院内植白杨、国槐、垂柳。招收经、蒙两班,蒙班30余人,经班20余人,学生均免费入读。武训先生过世后,因来塾人增多,1897年,武训先生的账房先生武茂林于崇贤义塾重门外增建东西瓦房6间,碑楼三座。1899年,武茂林又于武训先生墓旁建武训祠堂6间。至此,义塾更显整肃、壮观,成为学童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