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八家’通辽无家
要说老通辽的八大家,必须先从这“大八家”开始说,因为,从一九一二年建通辽始,这“大八家”就为之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八家”的“大”能大到什么程度?您听笔者来白话。号称当年关东“天字号”磕头结盟八兄弟中在通辽的“大八家”里就有三个,即大帅张作霖、督军吴俊升、道尹马龙潭。再加上少帅张学良,清朝老臣“唐半朝”,伪满洲国大臣孙其昌,另有通辽设县以来的第一县长付明哲和冯凌阁等,都是当年在老百姓眼里大得不得了的人物,仅就他们和通辽的故事,笔者谈上一二也能足见其“大”。
张作霖,这是当年名震神州赤县,铸就大东北“土匪时代”的一个巨人。他兼任“蒙疆经略使”时常去郑家屯的磕头弟兄于文斗(张学良的第一老丈人)家。就在那以前,他早以看上了通辽这块风水宝地。他亲作大红媒,把北京女子中学的满族姑娘朱博儒介绍给通辽地面上的那木济勒色楞亲王,为的就是通辽这块肥得直流油,就差要搭起凉棚,防止在太阳底下晒化了的土地。他还把女儿许配给通辽一王爷的长子,同王爷成了儿女亲家。他在通辽留下了同热河军阀汤玉麟发生冲突,“双林(霖麟)大战莫力庙”的故事。他能因为发现了假“通辽大饼子”,发令“火车不走了”。清末民初,通辽这地儿一放荒,不到四千方的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二千八百方打上了“张记”。打开通辽的地图,到现在还能查出十来个乡镇村屯是他最初招佃出租立起的屯子,仅这十来个就占地二十二万亩,人口超二万人了。再说具体点,连通辽的第一个警察所都是他建的,第一批驻军都是他的弟兄。您说说,这个户头儿咋样?大不?
吴俊升,大东北当年无人不晓的吴大督军(吴大舌头),通辽最早的“长记”(根据他儿子吴太勋的奶名“长麟”而起的)通辽电灯厂就是他用白花花的大洋一百四十万建的。这人可谓通辽的“光明使者”。这位督军那个时候就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通辽的第一条铁路(从郑家屯到通辽)就是他一九一九年委派马龙潭督建修成的。接着,他又下令在一九二八年修通通辽到大虎山的铁路,就是这一路一电,使通辽一下子变成了地处有利地势的农牧商品集散地,像今天的“经济特区”一样,一下子火起来了。另外,还不仅仅是这些,连庙他还给通辽造了一座呢!中华民国六年,他就在今新兴小学的门前建过一座太山宫(通辽人叫姑子庵)。想当年,通辽人看见吴大舌头的电灯和人们点的油灯头儿不一样,是灯头儿朝下的,看见又是钢又是铁的火车没用鞭子赶就自己轰轰烈烈地撒着欢儿向前跑都惊奇万分,认为是神的力量,认为吴大舌头真能“整”,非同凡人。当时是城里人常对着街上亮的路灯百思不得其解地“卖呆儿”(看傻了),牧民们见了火车跪下就叩头,异口同声地喊“宝拉罕”(神力),就从这一点您说说,这个户头儿咋样?大不?
马龙潭,那是前连满清后接民国,作官两朝,官印和公章其府上都有的一位官员。别的不说,通辽的第一官宅“马道尹府”就是他建的。这一官宅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拆除时,还处于无可伦比的地位,就这一点,您说说,这个户头儿咋样?大不?
张学良,这是被史家誉为“千古一人”者,无人不知。笔者再啰嗦就是八盘菜又加了八盘泥鳅,也太多余(鱼)了,仅说一点,在一九二八年九月,他连第九世活佛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尼玛都能给你请到通辽来讲经说法,听得通辽人都大白鹅似的伸直了脖子,不是想“歌儿”地高声一叫,给活佛来个“动静”,而是想让活佛在头上摸捞一把……您说说,这个户头儿咋样?大不?
“唐半朝”,那是当年北京城很有钱势的清朝大臣。通辽放荒建城时,他派人张口就买了一井子地(四千五百亩以上),其口气之大,其不讨价还价的大家气势,让老通辽人听了直连连咂舌缩脖子。袖筒子里面挑大拇指,心里可是真服到家了,搞得通辽人后来排“八大家”时,一井子地成了一个标准。他如何立屯“唐氏仁庄”(今木里图镇公司村,当年也叫“实业公司”、“无锡唐氏仁庄二分场”等)笔者就不谈了,就从他在通辽有“总办”、“总办”下边有“管事”,“管事”下边有“小管事”这一点,从这个管理家产的机构看也非同一般。笔者不是无中生有,也能道出人名来,小管事叫苗小盛。管事叫王德夫。总管呢?叫杨晓初。说起这杨大总管,那是聚老婆还要聚银行小姐,娶通辽第一雪肤花貌、婀娜多姿,百里方圆众人皆知的大美人姚铁夷这样的体面人物哩!您说说,这个户头咋样?能小了吗?
休矣,笔者不再举例细说了,至于他们在通辽有多少当铺,钱庄、烧锅、粮栈、动力设备工厂等等,笔者更无意细说了,只想再说上几句,这一段就打住。那就是,这八家之大无可伦比,可从他们的背景,他们的势力,他们的财力,他们的作为来看,他们又是各有千秋。通辽没人敢把他们排在一起,他们似乎是“八大家”,其实,他们又在“八大家”之上,而是“大八家”。他们在通辽非常显赫,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可又在通辽皆无常住亲眷的家。就说那建起通辽有史以来第一官宅的马龙潭,他的家实际上在今天的四平市。当年那四平站北的马龙潭公馆可比通辽的马道尹府大得多了。马老爷子的家宅堂号为“溪水堂”,他在通辽立了两个叫“溪水堂”的村屯,在城里的买卖又叫“溪水堂”,其寓意何在?那是说通辽那点房地产也仅仅能算我的一个厅子罢了。言到此处,笔者再释这一段的题,“大八家通辽无家”,一是说这八家当年就没排成家,因为太大,没人敢,也没法子往一起排。二是说这八家的家又都不在通辽,因之也无法把这老是被当年通辽人混在通辽“八大家”里的“大八家”排进通辽“八大家”。
二、“八大家”买土发家
开篇提到的那老者所说的“人图财粮敖包里死”还真对!那才是老通辽的“八大家”呢!不过,读者千万别理解错了,老者所说的不是有人贪图钱财粮食,被乱石如雨砸来,死到如用石头堆垒的敖包似的石头堆里去了的意思。这是当年流传在老通辽人口中“八大家”的姓氏串联成的一句幽默话儿,流传至今也有八十多年了。除了那老者和笔者,有谁还知道?这恐怕是老寡妇哭死男人的眼泪——不会多了。那么,到底有多少?这也是十八岁女孩儿闺房里梦见啥了?还真不好说了。回过头来说,这老通辽的“八大家”是哪八家呢?即任德玉、屠蔚忱、柴佐卿、梁献周、敖巨丰、包连喜、李凤山、史仲书。这就是——“人(任)、图(屠)、财(柴)、粮(梁)、敖、包、里(李)、死(史)”。
要说这老通辽“八大家”的大旗一面面真正树起来的时间是在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之后,日本侵略军的战火一烧遍东北,大帅、督军、少帅、道尹等等的“大八家”的势力连同其在通辽的代办们一撒出,这通辽的“八大家”才像落了潮的八座海中仙山一样显露出来了。“八大家”的圈定,非选举产生,非官方规定,非自我抬举的广告效益,而是当年在老通辽人的议论中渐渐形成之说的。这一点,可苦了今天研究通辽,搞史志的同志,因为无资料可查啊!再说上一句,也并非因为前有“大八家”而硬凑出了“八大家”,原因是当时按形成共识的四个条件能够达到的就这么八家,各显神通的过海八仙上了岸一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哪四个条件?首先是有土地在四千五百亩以上,为什么是这个数,这就是“大八家”里那个“唐半朝”一口买下个四千五百亩的“深远”影响。这一点对“八大家”不成问题,他们都是通辽这地儿放荒前后从买土地开始发家的。其次是在通辽城有已经盖起房子的街基一号以上,第三是家住在通辽,第四是乡间还有为招佃而立的村屯.
笔者这么一拉单子您就看清了,老通辽这“八大家”仅土地在通辽就占了七万余亩,街基占了四十余号、房产就有二千五百余间。这在当时一个小小的通辽城,焉能不算一群大户?嘿!一张老虎皮当抖蓬披在猫身上,绝对大了!
下面说这第四条,至今通辽乡间还有当年的“八大家”招佃立起的村屯,笔者不愿多啰嗦,在此举上一二,也就足以证明一切了。如木里图的柴家窝堡,唐家乡的屠家围子(腰镇村)、史家围子,民主乡的西艾力街,孔家乡的敖力巨村等等都和老通辽的“八大家”有关。笔者单说这敖老巨村,“敖老巨”是当年对曾当过大商贾的敖巨丰的“尊称”。当年通辽这地儿有在名后取一字,姓后加一“老”以为敬的风俗,所以“八大家”中的敖巨丰才有了“敖老巨”这个尊称。再来一个所以,那就是孔家乡才有了一九三三年敖巨丰招了十来个佃户在那儿立起“敖巨丰窝堡”,一九四七年土改时又改名“敖老巨”的这么个村名。有人曾解释村名说因那里出过夜人嗷嗷叫个没完的老狼让人惧怕,久而久之出现了这么个村名。笔者在此说句粗话,这么解释是闭着眼牵小牛——瞎他妈拉巴子扯犊子。
那么,“八大家”在通辽显赫多年,也当有逸闻尚留于今吧?笔者告诉您,还真有,料其后人仍在通辽,笔者下面就不提姓名地搅在一起说说:
其中有些分别当过内务局长、农务会会长、副会长、屠宰场场长等。有的三个儿子是一个抽大烟,一个当了国民党兵工厂的少校军官,一个又病又饥地死在了切糕坊。有的最爱结婚当新郎,白天图个热闹,晚上图个热乎,老婆能娶到六个之多,而且能从余粮堡一个王氏家中娶走姊妹俩当老婆。有的儿子体面地留学日本,回来后却弃笔从戎,当了国民党的上校团副,解放后被判了刑。有的是在一九四五年的“八•一五”后被人绑架失了踪,一个儿子也不见踪影了,有出息的另一个儿子在北京清华大学念了大书后,又回通辽钻到大烟馆里当了个什么主任,后又因解放前投了国民党被判了刑……有一传闻颇有意思,笔者在此不妨一提。说“八大家”的女人们爱“斗富”。什么叫“斗富?”就是比谁家阔,比谁家有钱。见了面,你无意中露出指上的银的,她立刻就有意地亮出腕上的金的。你带一个金戒指,她可能就戴仨金溜子。你镶一颗金牙,她可能第二天一口牙全镶上,一张嘴亮锃锃的,闭上嘴还从嘴缝子里“噌噌”地往外窜金光。你包了戏台下的八号座位,人来不来都付钱,她叫几个姐妹包下场子让戏子们连唱三天。你在小馆子里吃早点,拍下一张大票高声说不用找零了,她让人到大饭店叫上八个菜让跑堂的专送到公馆,赏票子一大把,还要一遍遍叮嘱“出了门别忘了亮开嗓子喊!在一路回去的大街上报赏”……时至今日,通辽仍有“斗富”的遗风,应记住的是,此乃“八大家”的女人们当年“斗富”的“深远影响”……
总之,这老通辽当年正宗的“八大家”如今在城里除了这些逸闻就再也没有什么痕迹可寻了。因为又都是通辽放荒建城前后买地发家而成的“家”,乡间还有可慰籍其后人的一些前面提到的村子名。这些村名经过了当年“文革”期间改“名”的大潮,依然存在,也真真不容易,估计也就叫下去了. “八大家”的后人们,看着今天的通辽之繁华景色,为你们的先辈们,笔者指的是真正为通辽做出贡献的那些先辈们自豪吧!笔,到这儿,收了,笔者真想看到由其后人们写出的一部八大家“传奇”、“史话”、“演义”类的书,也不枉抛砖引玉一回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