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民俗

家乡区县: 韶关市曲江区

首先先介绍下韶关的节日习俗。据老一辈的人说,在粤北民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送“灶君”,俗称“小年夜”。除夕那天,人们迎“灶君”、贴春联、挂灯笼、点明灯,全家吃“团年”饭。同时,按照惯例,所有人都要洗澡,驱除晦气,换来好运。 而且在除夕夜,家家户户习惯上是要守岁的。长辈会选择在除夕夜给小孩压岁钱,迎春接福。按照习俗,当地人从初一到初二,都是不扫地的,并且人们也习惯敞开家门,迎接喜气。而到年初三,称为“送穷日”,人们把垃圾送到路口,焚香烧纸,把“穷鬼”送走,这一天忌串门和探亲访友。初五,称为“出年”日,各家各户开始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初六以后,各地区的文娱团体四处活动,闹到元宵才结束。”另一个节日——冬至节,被粤北人又称为“过冬”,冬至后十日即为阳历新年。因此粤北民间有“冬至大过年”之说,不少地方酿冬至酒、腌冬至肉、腊冬至鸭,别有风味。 简单说了节日习俗,接下来说的就是韶关的饮食习俗。在粤北地区,粤北人的节日饮食种目繁非常之多,有团年饭、开牙饭、过年糕点、炒米饼、炒米、番薯片、芋头片、年节食品等。当中较为出名的便是南雄的腊味。南雄地处粤北山区,冬季霜冻腊风天气比较长,非常适宜腊制腊味。每到北风吹霜雪降时,南雄人就开始制作腊肉、腊鸭、腊肠等腊味。而当地人每到春节吃腊味,则一定会家家以腊鸭、腊肉、腊肠、金元宝、金银肝等腊味和自制的糯米酒款待来访亲朋好友。 最后我来讲下粤北民风民俗,因为粤北民风民俗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成为了一朵长盛不衰的奇葩,历久弥香。传唱在粤北地方的戏曲剧种类繁多,据初作考证,唐、宋以来,曾先后流行传唱在粤北地方的戏曲剧种,除流行较广的花鼓戏、采茶戏等,还有师公戏、围桌戏、祁剧等。 师公戏,又称“师道戏”或“傩堂戏”,为粤北失传民间戏曲剧种,渊源于古朴的酬神歌舞,清末民初仍流行传唱于乐昌、仁化、乳源等地,多见于乡坊间举行大型的庙会、醮会之时,由师公出面邀民间艺人组成班社,依附于巫道坛门而演出。其特点是不仅含有较为浓重的宗教世俗功利色彩,而且还有所谓“内坛法事、外台戏”、“箫鼓不知哀乐事,衣冠难辨吉凶人”之说。 围桌戏,又称“凳板戏”或“打喜事鼓”,粤北民间戏曲演唱形式,渊源于民间的“八音坐唱”,清末民初已盛行于粤北的乐昌、连县、仁化、始兴、南雄等地。其特点是旧时城乡大户人家操办红白喜事或举办堂会招待宾客时,由主家或东主出面,邀请一些擅长拉、打、吹、弹、唱的艺人,各执一至两件乐器,不用化装穿戏服,围坐在相邀东主的厅堂八仙桌边条凳或坐椅上唱奏兼工。祁剧,外地流入戏曲剧种,旧称“祁阳戏”或“楚南戏”,明末清初形成于湖南的祁阳,清中叶进入广东境内演出。清末民初,祁剧科班艺人组班,往来于粤北各地献艺演出,从而使该剧逐渐流传于乐昌、连县、仁化、始兴、南雄等地。连阳牛歌戏,粤北民间小戏剧种,起源于当地民间的春牛歌舞,清末民初已流行传唱在粤北的连县、连南、连山、阳山城乡。 由此可见,粤北古今的流行戏曲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剧种都不同程度地为丰富活跃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 以上就是我从节日民俗,饮食民俗,民风民俗三个方面介绍我的家乡韶关,让大家了解到我们居住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张淑婷(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