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古称昭州,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临钟山,南接昭平,西北毗邻阳朔,北连恭城,总面积1919.34平方公里。平乐县居住着汉、瑶、回等十二个民族,总耕地面积为29.98万亩,县人民政府驻平乐镇中华街45号。
平乐县内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主要有锰、花岗岩、大理石、硅灰石、煤、矿泉水等。主要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有马蹄、莲藕、慈菇、大米、花生、苎麻、石崖茶、水盐菜、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饼、柑橙、板栗、葡萄等。工业有采矿、建材、铸造、纺织、化工、制药、农药、食品和竹木加工等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有钢材、铸造件、水泥、纸箱等。主要旅游景点有榕津千年古榕、冷水石景苑、仙家温泉、桂江风景区、漓江风景区等,平乐县为漓江分界点,平乐以北称漓江,以南称桂江,是著名的大桂林旅游区之一。
平乐县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秦属桂林郡地,汉属苍梧郡富川、荔浦二县地。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由富川县分置平乐县,以今县城北平乐溪(乐水)取名,县治在今附城乡糖榨村,为始安郡第三县至晋不变。
六朝时,宋属始建国,齐复属始安郡至隋,为第二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 分始安郡,在平乐县地设乐州,平乐县属之。是年分平乐县走马坪置沙亭县。州治今附城乡南洲村。武德八年(625年) 乐州刺史江齐贤将州治、县治同时徙今县城。贞观八年(634年)乐州改为昭州(据县城西昭岗潭取名)。证圣元年(695年)分平乐县的永平乡置永平县。天宝元年(742年)昭州改名平乐郡,平乐县属之。乾元元年(758年)平乐郡复称昭州,平乐县属之。
五代时,先属楚,后入南汉,为后周辖地。
宋先属广南路,后属广南西路。开宝五年 (971年) 撤永平县入平乐县。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移治城东。 元大德五年(1301年)昭州更名平乐升为府,平乐县属之。洪武十八年(1385年)撤龙平入平乐县。
明清沿袭。
民国元年(1912年) ,平乐县直属平乐府,民国2年6月废府,平乐县属漓江道,民国3年6月,漓江道更名桂林道,平乐县仍属之。民国15年10月废道设区,平乐县属平乐民团区(实 际实行为民国19年冬至21年5月) 。民国21 年4月6日桂林民团区并辖平乐民团区及其9 个县。民国22年10月分设平乐民团区(民国23年,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民国29年,改行政监督区为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民国38年) ,平乐县属之。
1949年12月6日平乐县解放,属平乐行政专员公署。
1951年8月,公署驻地从八步迁平乐镇,同时平乐县治地迁二塘镇。
1958年7月,平乐专区撤销,平乐县划归桂林专区管辖,中共平乐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回迁平乐镇。[2]
1998年11月,桂林地市合并后属桂林市。
2000年,平乐县辖6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