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隋唐开科举取士之后,唐朝的莫宣卿成为岭南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骄傲:他不仅是广东第一位状元,也是两广第一位状元,还是中国开科取士科举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状元。
唐朝大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农历八月十七莫宣卿诞生在广东封川(今封开县)麒麟山下一条僻静的小山村,字仲节,号片玉。宣卿的父亲莫让仁,博学能文,是岭南八大才子之一。母亲梁氏,生性贤淑。据记载,宣卿为遗腹子,因家境困难,母亲带着他改嫁开建县(今封开县南丰镇)的莫及芝。所幸的是,继父忠厚仁慈,鼓励宣卿奋发读书。宣卿天性聪慧,闻言即悟,过目成诵,学业优异。七岁那年,莫宣卿因受小伙伴嘲笑,于是,愤然题诗言志:“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诗一写出,乡亲们啧啧称奇,“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十二岁时,莫宣卿举秀才,为安心读书,在家乡麒麟山侧搭了一间草堂书屋,苦攻经典,博览群书。他当时作了《答问读书居》一诗,记叙了他在山间读书的生活:“书屋依麒麟,不同凡马路。床头万卷书,溪上五龙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檐无外物,只见青云护。”
唐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年仅十七岁的莫宣卿赴长安会考,以《兴国论》一文考取廷试第一,钦点状元,成为两广状元第一人。唐朝时的岭南,是贬斥大臣和流配罪犯的地区,被视为南蛮之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都无法同中原相比,而一个南蛮少年一举压倒全国众多才子,“便夺龙头第一标”(宣卿《及第自咏》),一时轰动长安城。唐宣宗十分器重宣卿,赐宴并赐诗:“南方远地产奇才,突破天荒出草来。神鲤跳翻三尺浪,皇都惊震一声雷。”此殊荣,不仅是宣卿个人的荣耀,也是岭南的骄傲。宣卿推动了后世学风,成为岭南学子的典范,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宣卿中状元后,出任翰林院编修,深受皇帝宠幸。但是,他始终牵挂着母亲,乃上表陈情,自愿出任南方的地方官。后来,唐懿宗为成全其孝道,封他为浙江省台州别驾(刺史副职)。正当他回乡迎母赴任时,不幸病逝,年仅三十四岁。
据《莫宣卿传奇》资料记载和民间流传,大中十一年起,岭南连续三年失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宣卿多次向宣宗面陈灾情,请求圣上减租减税,以解民困。此时,宣宗正被宦官与朝官之间的争斗搅得是非难分,加上年老体衰,故任何谏诤都听不进。当宣卿知道宣宗想吃南方土特产后,便巧妙地将家乡山上生长的薯茛(一种染料用的野生植物根块,味苦不能吃)和大薯混煮给皇帝吃。皇帝分不清薯茛和大薯,将薯茛吃到嘴里,苦不堪言。宣卿乘机启奏,力陈岭南贫穷,百姓就是靠吃这东西过日子,现在又不幸连年天灾,数百万老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后皇帝准奏,岭南免除征粮三年。
莫宣卿虽英年早逝,但其原配夫人白氏在唐宣宗大中八、十、十二年分别为他生下了长子莫齐、次子莫楚和三子莫晋。莫晋曾任怀州刺史。
莫宣卿的后代繁衍兴旺,人才辈出。莫氏后裔莫宗尧、莫宗舜、莫天佑在宋朝年间分别高中进士,莫天佑殿试名列三甲。莫休符当过唐融州刺史。一九七七年中国内地恢复高考至今,仅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的封开河儿口镇西村(乡民均为莫宣卿后裔),已出了五十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学子和留学国外的学生。目前侨居海外的莫宣卿后裔超过七万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