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王宿”

家乡区县: 福建省周宁县


唐朝颍王宿住村 李氏文化发祥地

王宿村位于周宁县城中南部36公里处,四面环山,溪流蜿蜒,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的千年古村。自唐王李璟肇基以来,王宿村经过千年的繁衍生息,现为一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下辖(里王宿、吾东溪)两个自然村,258户1000多人口安居乐业。村民都以李姓为主,而随着人丁的兴旺发达,各房子孙分居全国各地。村内的民居古屋、街坊巷道、路亭关隘,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构成了江南古村风貌。此外,还有诸多自然景观,如:云祥电站附近的生命之根(石柱)、瀑布、石桌及原始森林等等。

而唯有独具特色、水向西流的村口小溪流淌不息,在夏日的阳光下闪着粼粼金光,仿佛在诉说着昔日始祖唐王夜宿、开基王宿之缘由。

开基始祖 唐王李璟

王宿:顾名思义“王者住宿也”。王宿的历史追溯至唐末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昭宗李晔第十六子“颍王”李禔,察出朱温篡位、定会杀戮帝裔。为冲出朱温势力,保护帝裔一脉,亲臣们献策“颍王”改名“李璟”、化称“岳王”,并南下入闽避祸。唐岳王的国师阮、刘先生献计,寻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而且水要向西流,溪南讨柴,溪北种粮,才好传宗接代重开鸿基!岳王一行百余人,从江西进入闽地,又经蕉城由隐居在霍童的隋谏议大夫黄鞠的后人迎入家中,留宿三日,来到了周宁境内。

到了周宁岭坂(现为下坂村一带),岳王见一片溪坂,问刘先生:这里可以开基吗?刘先生说:这里水虽向西南流,但用雨伞直扔对岸时,该伞在河中已打开飞向别处,无法到达对岸,不能开基!只好再向前走。深夜来到一个村庄,三更半夜,村人正大好睡,鼾声如雷。岳王听了,不禁脱口说:这是鼾村!“咸村”(鼾与咸谐音)由此得名。笫二天早晨上路,眼前是座又高又陡的山岭,就称为“早岭”,现为“枣岭”村。爬上岭头已临夜幕,岳王汗流全身,瞻前观后,感到十分荒凉。此时,岳王触景生情,轻声呤道:龙入浅水乏鱼力,凤落深山没鹊威!当晚,这支王室队伍投宿在岭头底坪,从此该岭头底坪就成了“王宿”地。

次日天亮,唐岳王一行察看了“王宿”地后,国师阮、刘先生说:我们从江西入闽,都是向东走。这里正好横龙登地,两水归局,水往西流,雨伞直扔即落对岸;又是凤凰落地之穴,前有龟江,笔架山,后有猴仔猴王山,可以开基立业,听释后唐岳王当即命定“王宿”为开基立业之地。随后唐岳王开始了重建家国计划,为了安居栖身之见,岳王先令司马大将军,将银两分发在离王宿300米处山丛峻岭放哨值班士兵,让他们分散谋生,以免人马聚多、行迹之大过于招摇,随从将士队伍听从了其遣散后,该岭就叫“兵散岭”(位于王宿村500米处);并在岭头挖了一个水壑,将分发多余拖累的五千片银两埋藏起来,还在水壑边竖了一块石碑,刻上:“银存三屈下,吃水对门山”。后来这里就叫“金藏井”(该井位于王宿村200米处,因2008年王-枣公路建设需要该井往东北方向迁移8米);接着岳王又令将士们将携带的刀枪,集中起来就地埋在王宿附进几处山场,后人就叫“刀枪墓”(位于“刀枪后”山场两穴已在土改平整时被挖掘,出土了部分残缺不全的古刀枪)。此时,岳王见官员将士们离散时的依依不舍情景,不禁泪流,发出了最后一道“王令”:凡是随其入闽的文、武官员,逢寅、巳、申、亥年回王宿王臣“聚会”(“聚会”后人叫“宗会”,在三年一贡中确有“法师”请当时入闽“有关成员”,谓“王臣宗会”活动)。但终因时事兵荒马乱、计划没有变化快,叛军追击甚紧,为更好避祸栖身需要,转居到更为隐蔽的仕本。此后岳王十分留恋“王宿地”,于其晚年时事稍息,便命次子回居王宿地繁衍至今。

三年一贡 承前启后

“三年一贡弘祖德,四境七迎谢宗恩”。尚称“王宿”的岳王逝世后,李氏后人,为念先祖缔造之艰难,不忘尊宗之至意。建造了宫殿式土木结构李氏家庙、雕塑了他的神像、像前按宫庭般陈列着玉印、御笔等、两侧排列銮驾御品。

王宿村最隆重的传统宗教活动,莫过于“三年一贡”。每逢寅、巳、申、亥年的仲冬举行贡祖会宗,贡祖年十二月初三日早,全村派户代表1~2名及周边村庄他姓自发群众,一行几百人队伍前往仕本李氏家庙,恭请本家祖宗“神像”回王宿一个月,与王宿李氏祖宗“神像”一起过年。在恭请祖宗回王宿整个过程,按唐时回访巡游的王室规格,前面开路是全副武装“神铳”队,随后是彩旗队、回避牌、龙头杖、西瓜锤等仪仗队,后面才是由四人抬着本家祖宗“神像”的轿子,每个轿后都有一人手持龙伞并不停旋握着,一路铳声、锣鼓喧天,钟鼓、嗦呐齐鸣,铙钹应和,一派喜庆、祥和,场面极为壮观。途经礼门、贡川、阮洋中、际会、吾东溪等村。所到之村口,先是神铳队鸣铳告知,沿路各村听鸣铳后,等待焦急的村民们也持神铳在村口回鸣多响,以表最高礼遇欢迎岳王一行神像到来,全村村民夹道排队热烈欢迎,并争先恐后持香朝拜。场面十分壮观,颇具君王巡游的气势。特别到了阮洋中、际会村,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参加接祖活动,迎接队伍人数达千人,仅神铳队伍就达数百人,一路铳声此起彼伏不绝。

恭请本家祖宗的“神像”回王宿后。请“先生”择选吉日良辰,在王宿祖厅举行隆重、庄严的“贡祖”典礼,其主要活动有“贡祖、宗会、走礼、阅谱”,其中最重要环节当属“贡祖、宗会”。

“贡祖”:当天早上“法师”在“祖厅”内上厅设坛,厅内贴上有各种作用的神符、剪纸,桌上摆上整猪、整羊、整坛酒,及各式各样的贡品。并鸣铳宣天、锣鼓鞭炮连发,“众首”(村民中抽选出的该活动组织者)打鼓敲锣后,法师还吹鸣法号告天,手持法器开始念咒:恭请各位“为神祖宗”下凡,同时还邀请王宿周围的神灵(如:大圣王、奶娘、九姐仙娘、土地公等),齐聚祖厅、普天同庆。并笑纳其子孙为报祖德宗恩而设宴贡品等。咒后法师宣读贡典祈福疏文:祈求祖宗在天之灵,降吉祥,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护人丁兴旺、四季平安等。同时全村李氏子孙及闻讯赶来众多他姓的信男善女,一个接一个持香跪拜谢恩。随后,部分群众还请求法师作疏,以家庭及个人为单位的“个人祈福疏”,上百张同样以同上处理方式转达给神圣的祖宗。在此贡祖期间,各家村民亲朋好友及周边村庄群众都会闻讯赶来,千人齐聚王宿祖厅,共颂祖德之浩荡、祈福护佑之子孙。周边村庄他姓群众和李氏子孙还进纳贡品于祖宗神像座前以谢宗恩,“许愿还愿、抽签卜挂”,人山人海、一度繁忙,由此,李氏祖宗自然成为他姓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神圣祖宗。

“宗会”:谓“王臣会亲”。中午全村户代表搬来各种小桌椅,靠墙布满祖厅四周。上厅中央同样摆桌设坛,“众首”摆好各式点心贡品后,法师就会按当年岳王随从亲臣护将职务大小,依序往四周摆好的桌椅墙上贴上其“神号”,以便对号入座。贴完后法师回坛前开始施法,吹鸣法号告天,手持法器开始念咒:恭请各位“为神祖宗”下凡,及宣告随其入闽的文官武将神号。此时天色已临夜幕,“众首”就会在祖厅口点燃“天炬”(用干毛竹为心,外面绑着竹枝,长约15米多,蕴意:类似奥运会火炬),俗话:以示归宗会址,及照明开基远方“王室成员”夜间回归之用,其更具各种特殊象征性。约至午夜左右,法师便停止法事,也意谓着各路祖宗已回至王宿祖厅,开始了神宗们的会亲宗会了。此时,为不打搅祖宗们“王臣会亲”氛围及维护王族祖宗威严,上厅的法师及群众都下到下厅。村民在下厅排队入座,众首们会分发放“宗会”所用的多余米糕、红酒点心等。群众吃完点心后已是午夜二点多。又约至黎明许上厅的“王臣会亲”已毕,法师和村民一起到上厅拿好各种法器等,恭送与会的各路王室成员回去,整个“王臣会亲”活动才算完成。

“走礼”:在贡祖次年正月,还与仕本村互派“知书达礼、颇有威望”较年青的二十四名代表作为“会亲团”成员,其中有四名是已经掌握了全套唐时宫廷礼仪的青年,俗称“礼生”。“礼生”是受族人最高礼仪待遇,族人摆香案,供香花、烛台,举行仪式后,方属“礼生”。

为表王恩之浩荡,子孙修养也。两村“会亲团”于正月初二晚上,齐聚在王宿地祖厅,安排茶点两团叙亲,此时王宿“礼生”邀请仕本“礼生”“走礼”。两村“礼生”在祖厅神像前,按照唐时宫廷礼仪,主、客一对接一对“走礼”:头戴官帽,身穿有长水袖的圆领袍衫,袍衫外套袍褂,手持“礼帕”,朝服打扮,走礼的过程则十分复杂,分别为“双蝴蝶”、“剪刀剪”、“平丈”、“廿四拜”等。且有多种步法:如“双蝴蝶”走法:1、双方代表各一名,分宾主面对面以立正姿势站立,距约三米左右,主位在左,宾客在右。2、双方同时清官(即正官帽)、风扣(即正衣领)、角带(即正腰带)。3、主客向外转(主向外转,客向左转)。4、主客目光对视,双手环抱与肩平向外作揖,双膝微曲,也就是拱手礼。5、主客互换位置:双方迈出外腿以半圆形弧线调换位置,客走外圈,主走内圈。6、双方眼视前方行拱手礼。7、双方各以外腿向前迈一步,又拱手礼。8、双方再向前一步,再行拱手礼。9、三次拱手礼后,客原地不动,主半圆形走向客对面,双方互相行拱手礼。10、主到茶桌边以“礼帕”分别向凳、筷、杯作请坐、请吃、请饮的姿态,客人以拱手礼作回应,最后主人走到客人身边相携入座。其他礼生随同入座举行话茶会。会亲茶话过程,双方主要共叙本家祖德宗功、李氏渊源、及两村相互祝福等。

“阅谱”:先在祖厅桌上族人摆香案,供香花、烛台,及整猪、整羊、整坛酒,各式各样的贡品。“会亲团”们朝拜贡在案桌中央的族谱后,两村各派代表一名,由保管族谱箱村方代表念“开箱礼语”(俗称:讲好话)并启封条,钥匙方村代表手持钥匙开锁。两村代表从箱取出族谱,开始翻阅周宁李氏总谱(从唐高祖李渊至今李氏族谱),承先祖宗之德,启后子孙之贤;并对两村三年来,“闭贡”期间重大相关事件进行记载后,在两村监事人员监督下进行封谱,在族谱箱口贴上两村监事人签章后的封条,一封三年。在此三年间内,为维护族谱的权威、真实,王宿、仕本两村任何人都无权对其总谱启封、翻阅,天大事也要等到下次贡祖时启封、翻阅、记载;并当场交换两村保管方式:原保管族谱箱钥匙方要交付保管三年的钥匙于对方,换成保管族谱,该族谱就这样由王宿、仕本两村轮回各保管三年。

王宿祖厅主要的贡祖、宗会、走礼、阅谱典礼完后,于次年正月初三早,恭送仕本本家祖宗及轮回保管李氏总谱,在恭送过程中,同样按唐时王室巡访规格。此时,各家各户持香、鸣炮拜别,所到之处无不隆放礼炮。特别是到了李墩镇阮洋中村,举行类似君臣之礼的贡拜仪式,(因该村以阮姓为主,开基始祖正是唐岳王身边的国师阮先生),全村各户贡品、礼炮、持香谢恩,挤的水泄不流,场面十分隆重。虽王宿、仕本只有十多公里路,但一路“迎迎接接”,恭送队伍要到傍晚四点多才能抵达仕本“李氏家庙”。

初四早,王宿、仕本“礼生”在仕本“大厅”门口举行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也要“走礼”。礼毕,也就宣告三年一次的贡祖全部活动结束。

王宿村以独有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遵循“三年一贡”典礼宗规流传至今,就这李氏传统文化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王宿人,致使王宿也成周宁李氏文化的首站。(文/李谢林 图/73176)

 

梁淑芳(2015-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